人生|胡一川:浪漫赤忱的“前线”人生( 二 )


纠结矛盾的情感
“胡一川的美育与文献”板块集中展示了胡一川的手稿、书信、文献,串讲了他投身美术教育的历程,记录着他创办美术院校的事迹。
1950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胡一川任党总支书记,与徐悲鸿携手共建新中国的美育园地;1953年他受命南下武汉创建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后南迁广州改名为广州美术学院,胡一川出任院长。
然而,作为“普通人”的胡一川也因为创作欲望与行政工作相抵触,产生许多不满的情绪,他感到苦闷,这些矛盾成为纠结他一生的心病。展厅一角,呈现了胡一川《过雪山》作品的创作过程,包括去二郎山实地采风所得的系列速写小稿。这次采风体验饱含着胡一川的热忱和冲劲,然而“整风”运动展开,让时任中南美专校长、党总支书记的胡一川不得不暂时搁置这次创作,投入到行政业务中去。为此,他焦虑、痛苦却无可奈何。更为遗憾的是,几年后最终完成的画作也未能刊载在任何出版物上。胡一川日记中所记述的完整构思与心情,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情感矛盾纠结的真实的胡一川。
人生|胡一川:浪漫赤忱的“前线”人生】其实,早在1944年5月任职鲁艺美术系党支部书记的胡一川,就曾给鲁艺院长周扬写信倾诉过这方面的苦闷,结果当然难如其所愿。他曾在日记里表示,“我感觉到唯一解救自己的办法,就是利用一切空余的时间专心于创作上,以不断顽强的努力争取在艺术上的进步”。1953年胡一川受命辞别中央美术学院去武汉组建中南美术专科学校,也是“我好多题材都是北方的,能不能我不去”的请求落空而和战友洒泪南行。而当完成创作与行政工作发生矛盾时,他只得强行停下创作,转而服从安排。他在日记里写下内心感受:“我经常用双手按着胸口,因创作欲经常像火山一样要爆发啊!”
另外还有一组反映胡一川思想波动、想搞创作、想回北京而与周扬、蔡若虹等人的通信,特别真实地呈现了胡一川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所希望的前线担当。自觉自律的胡一川做出了服从组织的安排,约束自我创作欲望而去实现克己奉公,把精力从艺术创作转移到创建美术院校、推动新中国美术教育的工作上,这也是胡一川为何能够“站在人生的前线”的一个最佳阐释。
恋人与妻子
战火里的浪漫爱情
哪一位艺术大师背后没有一段唯美浪漫的爱情呢?
19岁的胡一川进杭州国立艺专学画,这位热血青年追求进步,参加了革命和艺术创新,并在共同的革命斗争中与夏朋建立了感情。她是雕塑系的学生,浙江一盐督官家的小姐,比胡一川还早加入共产党。夏朋的家世非常好,祖父是前清候补监场官,父亲精通四国语言,任职于政府盐务部门。夏朋家庭条件优渥,住大洋房雇女佣,对比胡一川这位穷学生简直就是天渊之别。胡一川自然会有自卑,那么这段美好爱情的开始取决于谁呢?自然是夏朋。可惜,这是一段短暂的恋情。
夏朋,这位穿着时髦的官宦小姐,说得一口流利的法语,每次过法租界关卡都是她把文件藏在大衣里,用法语与巡捕寒暄几句就通过了。那年头蒋介石对中共党员是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她三次被捕入狱,最后死在国民党的监狱里,年仅24岁。1933年,夏朋在狱中寄给胡一川的诗中写道:
“铮铮的铁环
与锵锵的枪刺映
这初秋时节的留影啊!
也将在波涛中颠荡?”
——赠给被囚的凯(“凯”是夏朋对胡一川的称呼)
失去恋人的胡一川并没有放弃对共同理想的追求,日记中“你应该勇敢地跑到时代的前头当旗手,而不应该握着时代的尾巴”,是胡一川对革命战友的回应。1939年,胡一川出狱回到厦门,他遇到了后来的妻子黄君珊。这位刚18岁的女孩,是双十中学新闻科的学生,在《星光日报》实习。她总穿着一件红外衣,崇拜他是个革命者,他也被女孩的青春活力所吸引,两人相恋了。结婚数十年,夫妻俩演绎出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这成为胡一川敦促自己不断创作的动力,“身体业务双丰收”,是夫人黄君珊生前对胡一川的祝福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