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可以说是中国人最为熟悉的现代作家了,他文章中对于封建体制的讽刺和鞭挞,也让人记忆犹新,尤其是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的他能在清末大胆走出国门前往日本留学,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更是颇具勇气。而鲁迅先生之所以会走上与大多数人不同的人生轨迹,都与他祖父的一场牢狱之灾有关。
谁是鲁迅的祖父
鲁迅的爷爷周福清是浙江绍兴人,在同治十年考中了进士,随后进入翰林院担任庶吉士,散馆后,被分发到了江西省金溪县任七品正堂知县,在光绪四年正月二十四日,却被两江总督沈葆桢参劾。为了整饬两江吏治,沈葆桢一次性向皇帝参劾了十二位大小官员,他给皇帝处理的意见或是“即行革职”或是“勒令休致”,唯独对鲁迅的祖父周福清评价道:“办事颟顸而文理尚优”,认为可以将周福清调整为负责教育的职位。
文章插图
接到沈葆桢的奏折后,皇帝将奏折交给吏部进行部议,吏部给出的结论是:周福清任知县已经超过了半年,不适合知县任职半年内不称职可进行调整的规矩,但可以按先例让周福清在七品知县的位置上退休。
这样的结果对于进士出身,而且刚刚四十岁的周福清来说是难以接受的,所以他上下活动,经过一番运作,在光绪五年四月,皇帝签批同意了周福清改为“教职”的文书。不过面对从大权在握的七品知县到清苦的教育岗位上,周福清自然还是不满意,索性就捐了一个内阁中书的官,并在当年九月就进入了内阁上班。
由此看来,周福清不仅家庭条件优渥,同时他的人脉也非常广泛,不然何以能从濒临丢官的境地转圜到政府中枢工作,更为难得的是周福清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将近十四年,可谓是如鱼得水。
就在光绪十九年三月,周福清因丁忧回到浙江绍兴老家为母亲守制,这一年他的孙子周树人十三岁,作为官宦人家,在本应当是乐享天伦的时候,周家却因为一场不应该出现的祸事而家道中落,也自此改变了周树人即鲁迅的人生轨迹。
文章插图
一次“正常”的行贿事件
光绪十九年八月二十二日,浙江巡抚松骏的一封奏折再次将周福清这个人名送到了皇帝的案头。就在二十五天前,负责浙江乡试的主考官殷如璋的座船行至在苏州时,接到了一封“嘱托关节情事”的书信,以及一万元洋银的“支票”,这封书信以及银票的主人,就是当时从绍兴前往北京探亲的周福清。
周福清之所以会向负责浙江乡试的主考官疏通关系,一是因为他的儿子周用吉(鲁迅父亲)要参加当年的浙江乡试,二则是周福清和殷如璋都是同治十年辛未科进士,有同年之谊,所以周福清才派临时从同乡陈顺泉家中借来的佣工陶阿顺,前往殷如璋的座船送上书信,借以说情、行贿。
封建王朝的官员最重乡党、师生以及同年的情谊,因为这都是自己的人脉关系网。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纵然是做到四川布政使等职务的张集馨,也依旧尽力维系自己的同年旧谊。至于官员之间为公务员考试串通作弊这样的小事,在晚清更是屡见不鲜。就连在吏治清明的清早期,康熙皇帝都不禁发出“近来科场之事尽为大臣主持,遇考期将至,不惟为子弟钻营,且为他人图谋”的言论。
在这样的官场风气下,请托的事情正常不过,又有银元开路,周福清觉得此事万无一失,因此他不仅为儿子说情,还在书信中为同乡的马家坛等五个考生托请,而这五个考生和他们的家人并不知情,周福清的打算是在事成之后,向其他五家邀功,好将送给殷如璋的银子赚回来。甚至于他都在书信中约定好了乡试考生答题试卷中的暗号,借以让考官甄别“自己人”,以便多多关照,但周福清没想到是这样一件“正常”的小事却险些将他置之于死地。
险遭大祸的周福清
主考官殷如璋在接到书信和银票后,当即叫人将书信和送信之人扣下,交给苏州府看管、提审。行贿这样的事情一直都处于宁让人知,莫让人见的官场灰色地带,一旦盖子被揭开,落实了科场舞弊的罪名,就是杀头的罪过。所以此案一经皇帝知晓,即刻就让内阁发上谕将周福清“著即行革职,查拿到案,严行审办”。在人证物证俱在的情况下,周福清从上海回到浙江投案自首,而他的儿子周用吉和马家坛被革去功名(其他四人因在信中没有提到具体名字,因此侥幸逃过一劫)。
- 鲁迅每月能赚350块大洋,如果换算成人民币,放现在值多少钱?
- 这位民国名媛,她美到让林徽因羡慕,让金岳霖动情,却命运凄凉
- 布金买地的故事,戒痴和戒尘改变,执著防碍修行
- 十年阅读精选出来的 7 本书,改变了我的人生
- 80年前,鲁迅偷偷写的“师生恋”情书,看完脸红肉麻到酥
- 汉人总督在雍正面前自称“奴才”,雍正:你自称臣才对
- 9个冷知识:你以为鲁迅是个呆板的人?其实他是个潮男
- 泰戈尔访华,徐志摩林徽因作陪,鲁迅却半路愤而离去,是嫉妒了吗
- 此人无名无姓,却令宋江身陷绝境,改变七位好汉命运
- 鲁迅珍贵老照片,妻子为他空守41年,图5是一家三口温馨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