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韩柳时代,格律已经完全成熟,但是他们也不一定写格律诗,因为格律要求最主要是用来考核,就好像咱们今天高考写作文不能跑题一样。他们平时写诗是看情况的,个人感情作品经常写古风,即不在乎格律,但是在应试、应和、唱酬、书面赠予,也就是比较正式的场合,都会创作格律诗。
这首《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就是一首标准的仄起入韵,押平水韵“七阳”部的七言律诗。
肯定又会有杠精说,柳宗元是中唐的啦,遵守什么宋朝的《平水韵》?动动脑子好不好,平水韵是宋朝天下掉下来的?不也是唐韵一路传承下来,并且大幅简化的?这个相关知识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解释,这里就不详细说了。你要抬杠,那就说押新韵“十唐”部啊,要不就说押“ang”韵母,都可以啊。现代韵书同样是从前代运输基础上按照发音变化整合简化出来的,这种向后兼容的方式,在分析韵脚的时候简直是必然的。
文章插图
平水韵和新韵的差别关键在于有些字音的变化和入声字的消失,会影响诗内平仄关系的变化,从而影响格律的认定。至于韵脚,八九不离十,就算咱们现在读起来不押韵,那么在当时也是必然押韵的——因为押韵是诗的基本条件。
我们先讲平仄关系,首联首句“城上高楼接大荒”,第二字“上”为仄声字,所以是仄起。尾字“荒”是平声,所以这是一个“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律句。其中首字“城”为平是因为首字不论,而第五字“接”就是个入声字,入仄声。所以这是个标准的仄起平收律句。首句断平仄,这首诗如果是格律诗的话,必然是仄起入韵的平仄关系。
根据“相对”的原则,首联对句(第二句)的平仄必然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二四六关键位置上平仄和出句相对。我们看第二句为“海天愁思正茫茫”,实际上为“平平平仄仄平平”。第三字“愁”是平声字,但是处在“一三五不论”的位置上,可以忽略。关键是第四字,为什么“思”字在发仄声的关键位置上?
文章插图
因为“思”是个多音字,《注》思,去声,鼠思,哀以思。发“sì”声时表示悲凉、悲情,为思考、思念带上了悲哀的情绪色彩。所以在这里“思”就是个仄声字,平仄是合律的。
【 朋友|“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柳宗元诗作赏析回复】再根据格律,第三句的关键位置平仄要和第二句相同,是为“相粘”,但是以仄声收尾,所以我们得出第三句的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平仄”。“惊风乱飐芙蓉水”,“飐”,读作“zhǎn”,风吹物使颤动。因此这个句子是个严合平仄的平起仄收律句,连变化都没有。
第四句作为对句,关键位置又和第三句平仄相对。因为对、粘、对的关系,所以第四句实际上就和第一句的平仄完全一致(首句也是平收),即“仄仄平平仄仄平”。“密雨斜侵薜荔墙”,完全合律。
后面四句的平仄推导和前面差不多,只有第五句因为是仄收,变化为仄起仄收律句,因此我们得到整首律诗的平仄关系: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里大家可以一一验对,可以说基本没有问题,后四句我们就不详细对比了。
文章插图
只有第八句“犹自音书滞一乡”中的“一”字,在平水韵中为入声字,入仄声,需要和今天的发音做出区别。整首作品都是严格合律的,偶有“一三五不论”位置上的变化,但这是正常的,是没有问题的。
那么这首作品中有哪些是入声字呢?
一共有八个。首句的“接”,第四句的“密”、“薜”,第五句的“目”,第六句的“曲”,第七句的“百越”,第八句的“一”。
- 朋友犯了错误,苏轼便作词调侃,对方不生气,倒还成了一段佳话!
- 新演出季发布!今年,“大鲸鱼”又将带着小朋友游向何处?
- 梁山最不合群的好汉,在梁山没一个朋友,生病后没人照顾病逝
- 王志文天道:真正聪明人的朋友圈,都在悄悄做减法
- 那些隐藏在蓝朋友身边的温暖
- 菊花美图,太美了,分享给朋友们吧!
- 十六岁考上清华的天才,却爱上好朋友的妻子,钟情一人且终身未娶!
- 他取下肋骨做成项链,亲手为女朋友带上,声称自己是为艺术献身
- 梁山最孤独的英雄,没有一个朋友,最终却因没人照顾病死!
- 7岁儿子写诗跟父亲要生活费,父亲朋友看信后:我要把女儿嫁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