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品质|曾国藩: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重读经典求得大悔大悟


 道德品质|曾国藩: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重读经典求得大悔大悟
文章插图
曾国藩对儿子们说:“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方寸之自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故《大学》之《诚意》章两言慎独。”可见,曾国藩对养心有着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道德品质|曾国藩: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重读经典求得大悔大悟
文章插图
01修心贵在养德“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诚然修心贵在养德。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往往能遵循社会规范行事,从而减少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和挫折,保持心理健康。反之,道德品质低下的人,现实中总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导致个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困难,常常被贪婪、充满嫉妒和怨恨的心理包围,甚至不择手段沽名钓誉,损人利己,对现实常常处于不满和挫折感之中,积累成疾。古代不少学者早已注意到道德与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和寿命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传孔子活到73岁,孟子活到84岁,当时已经是了不起的寿星了。谈到长寿的秘诀,孔子说:“大德必得其寿。”这是说,重视道德修养、乐于助人的人,能得到美好的回报,能永远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活了100多岁的唐代药王孙思邈在总结其长寿经验时明确提出,养德为修心的基础,是养生首务,既能防病,又能避祸。孔子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良好的道德修养还使人保持开朗、乐观的心境。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总是心胸豁达宽广,热爱生活,在现实中珍惜名誉,乐观进取,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曾国藩提出的教子方法,是他对儿子们和曾家侄儿们的期望,希望他们都能学有所成,修心养德。?
 道德品质|曾国藩: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重读经典求得大悔大悟
文章插图
02 以能立能达为根本弟弟曾国荃遇到困难,向兄长曾国藩请教,曾国藩提出了自己的“悔”字诀。他在信中对弟弟说:像申甫说的那样,“好汉打脱牙齿和血吞”,星冈公说的“有福的人善于退财”,正是处于逆境的人寻求自安的好办法。曾国藩过去非常自负,认为自己本领很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所以经常能看见别人的不是。然而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才知道自己其实并没有什么本领。什么事都看得见别人有几分对的。自戊午到现在的九年里,与四十岁以前完全不同。基本能够以能立能达为根本,以不怨不尤为应用。这里的立,是发奋自强,站得住的意思。这里的达是办事周到,行得通的意思。为此,曾国藩痛下决心,改掉了没有恒心的毛病,看书写字从不间断,选将练兵非常留心,这些都是自强自立的功夫。他自称:奏疏公牍,再三斟酌,没有一句过头的话,没有一个自夸的词,这都是圆熟到能达的功夫。至于说到怨天,本来就不敢;尤人还不可避免,也随时强制自己尽量克服。他希望弟弟如果想自己警惕,可以学习他的悔悟,然后努力鞭策自己,一定会有大进益。?
 道德品质|曾国藩: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重读经典求得大悔大悟
文章插图
03 “大悔大悟”之年曾国藩的为人处世,在前半生和后半生简直判若两人。这还要从曾国藩在籍为父守制三年说起。事实上,他并没有守制三年,仅仅是一年半的时间。曾国藩自咸丰七年二月廿九日奔丧至家,至咸丰八年六月初七日再度出山由湘乡动身赴浙江,前后总共历时一年半。这一年半时间,名曰“乡居”,实则是曾国藩一生思想、为人处世巨大转折的时刻,就像练武功的“坐关”、佛道的“坐禅”一样。曾国藩在家中重读经典,期望能从中找到摆脱困惑的答案。他认真阅读了以前看过但并不相信的《道德经》《南华经》等老庄的著述。这些书虽讲的是出世之学,但曾国藩重读,却为他的立身处世指点了迷津。同样的处世之学,孔孟主张直率、诚实;而申韩(申不害、韩非)等法家却主张以强碰强,硬对硬;老庄则主张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河所以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下反而是王,弱反而能强,柔则是至刚。把老子的言论与自己过去的行事相对比,曾国藩发觉自己处处直截了当,用的是儒家的至诚和法家的强权,表面上痛快干脆,似乎是强者,结果处处碰壁,实质上是失败者,是弱者。到头来弄得上上下下处处是敌人,前前后后处处是障碍。过去也知道“大方无隅”“大象无形”“大巧若拙”,但一直没有真懂,所以自己的行事恰好似有隅之方,有形之象,似巧实拙。真正的大方、大象、大巧是无形无象、鬼斧神凿的。“大柔非柔,至刚无刚”太妙了!读到这里、想到这里,曾国藩如同从黑夜里一下子走进了光明世界,豁然开朗。自此之后,曾国藩行动做事,由前时的方正,变为后来的圆通。他自己承认,“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人家不是。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几分是处,故自戊午至今九年,与四十岁前迥不相同”。曾国藩这里把家居的两年自称为“大悔大悟”之年,他自认为前后行事“迥然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