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拜礼|古人从何时起开始“跪拜”?跪拜礼从坐姿到礼仪的沿革

中华历史有上下五千年,在绵延的历史长河中,生出了繁复又引人入胜的中华文化。文化的形态有千百种,而文化的积淀需要经历远超千百年的漫长发酵。直到今天,中华民族极具特色的文化依旧代代传承、依旧让全世界的人心生好奇。文化虽无形态,但文化又包容众生百态,文化可以是民风民俗、也可以是社会生活,文化也可以复杂如民风传统、可以简单如习惯讲究。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魅力,中华传统文化由无数个富有魅力的单元组成,这些组成传统文化的碎片到了今天,依旧被传承、被讲述,身在后世的我们不免对这些文化的底蕴、对产生这些文化的遥远过去产生探求欲。现今在一些古代典籍、影视作品,甚至生活的特殊场合,我们都能看到这些文化的只身片影。
 跪拜礼|古人从何时起开始“跪拜”?跪拜礼从坐姿到礼仪的沿革
文章插图
说到跪拜,人们最熟悉的大概就属封建时期臣下面对皇帝时,双膝跪地,身体低伏,用脑袋在地面上磕响头的样子。“下跪”好像被赋予了这种表示地位低下、谦卑、卑逊的含义,特别是在一些传统的礼教场合,跪拜动作凸显的身份差距尤为明显,例如祭拜祖宗、上香礼佛等。跪拜这一动作让跪拜者表达出对受拜者的崇敬和景仰,子孙向祖辈跪拜、臣下向皇上跪拜,这样的习俗屡见不鲜。“下跪”在人们的认知中也有一种“屈辱”、“侮辱”的含义,都说“男儿膝下有黄金”,即便到了今天,人们都认为男子是不能随便向除了父母以外的人跪拜的。在一些影视作品的情节中,常有些男角色有求于人,最后实在不得已才向别人下跪,这里的“下跪”就隐含着满满的屈辱内涵。“跪拜”起源于“跪姿”实际上“下跪”这种姿势,在最开始并不代表着卑贱、卑微和身份低下,它一开始只是人们的一种坐姿。要说跪姿的起源,就不免要聊到坐姿。如今我们所认为的跪姿其实就是古人们的坐姿。这和当时的生活环境与人们的生活习惯有着很大的联系,最早的时候,人们并没有发明出凳子、椅子,吃饭时站着吃又不方便,所以人们便两膝及地、让臀部落座在脚后跟上。最初的成语“席地而坐”指的就是跪姿。在早期古人生活起居的室内,地上是没有摆任何家具的,如果想要坐下,人们会先在地上铺上一层草席、或者一把芦苇织成的织物,这就是最早期的坐垫。而最初的“坐”,就是在草席上两膝着地,两腿并拢,屁股坐在脚后跟上的姿势,也就是我们今天的跪姿。在今天看来,这种“跪着坐”的姿势很容易腿酸,中国已经很少有人保留这样的习惯了,但在日本人的传统里,跪坐的坐姿仍被沿用至今。
 跪拜礼|古人从何时起开始“跪拜”?跪拜礼从坐姿到礼仪的沿革
文章插图
至于“拜”,就是因古代跪姿顺理成章产生的礼仪。古时候的人们迎宾宴客,在酒席上与人畅谈甚欢,免不了有恭送客人或者感谢客人的时候,因此人们发明出了“拜”——就着跪坐的姿势,先坐直上半身,再俯下身子,向着客人的方向伏地致礼。在最初,“跪拜”的阶级寓示性并没有那么强烈,有时候如果双方同辈,跪拜时则需要互相跪拜。那时的跪拜礼被广泛使用在各个场合,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交礼仪存在于人们的交际中,直到后来凳子、椅子、高座等坐具被发明,“坐”和“跪”的含义逐渐被分开,以及社会阶级分化显著,下跪才被赋予了新的定义。跪拜礼开始寓示阶级高低跪拜礼是古人们使用得最广泛、最频繁的礼仪,这最早要追溯到商周时代。在遥远的部落群居时期,人类社会就已经出现了贫富差距,而后社会阶级逐渐分化明显,统治者为了强化阶级意识,相应的一系列礼乐制度应运而生。周公兴制礼乐,以划分贵族与平民的区别,在著名的儒家经典《三礼》中,记载了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礼仪标尺。“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周礼·春官·大祝》《周礼》中记载了脍炙人口的“三叩九拜”,“九拜”的每一拜都有着明确规定。首先,九拜大体被划分为两类,“稽首”、“顿首”、“空首”这三拜为正拜,而后的六拜则是正拜的衍生产物。正拜的三拜有着明确的阶级划分,在不同的礼仪场合,需要用到的拜法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