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也说温锅

文 | 吕素贞
在我的家乡章丘,众多的民俗习俗中,“温锅”现象仍延续至今。乔迁新居后,挑一个极好的双日子,亲朋好友,街坊邻居都来祝贺一下,主人设宴款待大家,这种形式叫做“温锅”。
记忆中第一次“温锅”在我十几岁的时候,那年春天的一个早上,我还在睡梦中,被母亲轻轻摇醒,睁开眼睛,屋里还黑乎乎的,母亲满脸笑意说快起来吧,今天我们搬新家了。我这才发现,屋里的物品不知什么时候已都不见了。睡意朦胧中,背着书包随母亲走向我们的新家。
新家坐落在村子的最北边,宽敞明亮,这是父亲母亲双手辛勤劳动的成果,而且从此我拥有了自己的小房间和一张小木床,高兴的我直跳。转身看见母亲正在忙着做包子,边做边说搬新家要趁早,第一顿饭要吃包子,这样就能把家包住,就能圆满。
太阳渐渐露出了笑脸,照射着温暖的新家。
 母亲|也说温锅
文章插图
几天后,一大早父亲从集上买回来许多的菜,还有一小块肉,然后就开始进厨房忙碌。时近中午,姑奶奶来了,大姑、小姨来了,所有的亲戚邻居都来了,每人都挎着一个箢子,外面用不同的花包袱包着,箢子里面放了发好的面团、豆芽、豆腐、白菜、粘糕等。后来听母亲说,发面团象征着发家,豆芽象征着长长久久,豆腐象征着多福,白菜象征着百财,粘糕象征着步步登高,这些东西都是有美好寓意的。亲朋好友都满带笑容,里里外外观赏着新家,都说着些吉祥祝福的话,新家里不断响起一阵阵笑声。
父亲做好了几盘菜,基本上都是些青菜,肉很少,母亲用大家送来的发面蒸了许多的大包子,大家坐在方桌旁边,边吃边聊,好不热闹。父亲端着盛满酒的茶碗挨个敬酒,红红的脸上挂着笑容。
吃完饭,趁大家在说话,母亲把所有箢子里的东西都拿出来,又把蒸好的大包子挨个放上一些作为回礼。不一会儿大家起身拿上箢子告别回家,于是“温锅”的仪式就结束了。送走所有亲朋,满身酒气的父亲倒头便睡,母亲则让我帮忙,给门口的街坊邻居家都送去了包子,还有收下的豆芽、豆腐、粘糕。
借了亲朋好友的祝福,我和父亲母亲在新家里度过了我少年时代最温馨的日子。
母亲|也说温锅】八十年代初,待到哥哥搬新家,又举行了“温锅”仪式。不过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也趋于现实,前来祝贺的亲戚不再挎箢子了,而是都送了许多实用的东西。远在城里的大姑给哥哥买来了煤气炉灶,当时在我们农村老家,还没有人使用,大姑说希望哥哥以后的日子会过得红红火火的;母亲给哥哥家买上了炒菜锅和两个盆,说是代表聚宝盆;嫂子的娘家买来了一口蒸锅,代表蒸蒸日上;小姨给哥哥送来了一幅画有牡丹游鱼图的壁画,代表着富贵有余。
当天的中午,哥哥请来村里手艺最好的大厨,做了三大桌子的菜:八个盘子四个大碗,有肉、有鱼,大家开怀畅饮。
去年我们搬进了新楼房,亲朋好友都前来祝贺,每人都送上个红包,并说着祝福的话,祝贺我们的乔迁之喜,大家脸上都喜气洋洋的。中午,我们挑选了一个最好的饭店,点了最好的饭菜,满满的一桌,荤素搭配,鸡鸭鱼肉,大家欢聚一堂,有说有笑,非常热闹,礼炮也放了好几箱。
历经三次不同年代的“温锅”,我不禁感叹:时代在发展,在进步,一些民俗习俗在渐渐淘汰,但“温锅”的习俗却被人们仍保留、仍沿用,就是因为在它的里面充满了欢乐、温暖、祝福和幸福,也充满了浓浓的亲情,更促进了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
虽然在形式上略有变化,但是亲人们发自内心的美好祝愿永远不会变。“温锅”结束后,新房不再是一栋建筑,而是成了一个内容齐全、充满人间烟火的家,入住其中的老老少少,也真正成了这个家的主人,开始了新的生活。(来源:章丘故事)
 母亲|也说温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