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一人饮》:本质并不是喝茶,而是思考

陶艺家董全斌,曾在北京从事了十多年的设计工作,2012年来到景德镇开始学习制作茶器至今。《一人饮:做陶、饮茶和思考的日常》是他的最新作品,由浦睿文化/岳麓书社出版。12月12日,“在起点处——董全斌《一人饮》新书分享会”在北京举办,为《一人饮》做序言推荐的作家杨葵,作家王恺同董全斌一起做了场对谈。
 思考|《一人饮》:本质并不是喝茶,而是思考
文章插图
《一人饮》
 思考|《一人饮》:本质并不是喝茶,而是思考
文章插图
董全斌
“一人饮的本质不是喝茶,而是思考”“回答美是什么,让我们自己作为个体与世界相连。”董全斌指出这句话是《一人饮》这本书的核心所在。“我其实就是在不断地做器物,不断地烧制,不断地去使用器物的过程中,逐步对美这个概念有了些许认识。这本书里所有的内容都在描述这种状态,这种状态也是一直在进行中的。一人饮的本质并不是喝茶,而是思考。”
 思考|《一人饮》:本质并不是喝茶,而是思考
文章插图
对谈
在分享会上,董全斌首先从哲学思考的层面阐释了自己对美的理解:“到底什么是美的东西,不是一个模糊不定的一个概念,我们必须在使用过程中探究它的边界,找到这个为什么会美。比如说黄金分割点,或者对称种种这些,你不得不去注意它,你不得不去喜欢它,或者喜欢这种美更剖析记忆点,不得不与之产生一种反应、一种反射、一种关系出来,美就是在这种反射中诞生的。‘今日适越而昔至’,一定是先有这个概念,不论用什么形状,必须有其存在的反应先在了,我找到它,它出现了。”杨葵也指出,古今中外关于美的哲学著作有很多,大部分可以分为唯物和唯心两类,他认为应该超越这种二元论来思考美,美其实是变化的。“饮茶也好,做瓷器也好,在这个过程当中都是在感受时间的流变,从和泥开始,慢慢地,我是在不断地使一个美促进一种美,不断地校正美,根据我心情也好,根据我要表达的目标也好,是不断地在校正,而整个流变的过程形成了美,到最后它固定在这的时候,我自己认为那种美就已经稍微起了点变化。你所看到的是看一个杯子,当它固定在故宫博物院柜台里的时候,你在那凝神看的时候,同样有时间在那流变,你心里产生不断新的投射,这些东西它构成了美。”
“美是变化的”,同董全斌在《一人饮》这本书中所探究表达的不谋而合。董全斌举例说,从喝茶的过程,便能感受美的变化。“泡茶首先有一个标准,要好喝,不能苦涩。你所用的水是什么?所用的壶是什么?用的杯子是什么?种种变量决定茶好不好喝。你投茶的克数是多少?泡茶的手法、方式是什么?我在泡茶的过程中更多在体会种种变量之间的这种关系,这种构成,来帮助我找到一种稳定性的东西。美不是主观,它是一种通达的东西,就在你跟我共有的那个交织的部分。”
 思考|《一人饮》:本质并不是喝茶,而是思考
文章插图
董全斌作品 书中插图
王恺则从一个观察者和使用者的视角,谈了自己对美的理解。他认为关于器物、关于审美在当下中国是一个非常闲的主题,“但闲不一定不对,闲不一定不正确。”【 思考|《一人饮》:本质并不是喝茶,而是思考】王恺发表过多篇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文章,他介绍说大概十多年前,中国人重新发现了饮茶这件事,“不能说过去不喝茶,过去只是简单喝茶,没有纳入审美的领域。为什么我们突然被一种饮茶之美所占据了?比如说我们铺一块长布,放一个紫砂壶,放一个杯子,可能叫饮茶,但是如今我们发现这已经不美了,太机械化了。”在他看来,董全斌正是这种机械化审美的反面。作为一个制作者,董全斌在审美系统中不断努力,在回溯历史的同时,也扑向未来。“董全斌的作品不是在复刻传统,而是非常接近当下。“过去我们的审美判断是一个完美的陶瓷才是美的。董老师说可以加铁锈,甚至让铁加更多的斑点和纹路,要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