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艺术鉴赏网
主办:重彩艺术沙龙艺术鉴赏网主讲:王颖超
文章插图
王合多先生首次提出《重彩艺术》,它是全新的艺术理念,是大美术观。下面我对本次讲座作个小结:理论和实践总是一种共生关系。每当一种新的实践行动及其产物出现之后,就需要构建相应的理论体系对其进行解释、诠释以及后续的引导。如果说,一个理论体系缺乏对某些事物的解释,那就只能说现有的理论体系还遇这些事情,或者说这套理论体系并没有想要直面这些事情。
文章插图
在人类现有的各种理论体系当中,有两个理论是非常伟大的,一个是相对论,一个是量子物理。因为其他的理论,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都是建构在人类所经历的实践基础之上构建的。但是这两个体系在很大层面上都是人类经过思想实验,在尚未经历客观实践的条件下而得出来的。其实与自然科学不同,在人文科学的理论当中,思想推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解决面对的困难的同时,还要思考未来发展的可能。这其中,也包含了艺术理论的建构。
【 重彩|重彩艺术理论谈之六:当代理论与实践的构建】也就是说,艺术理论的丰富和完善,需要扎根于新的局面,直面新的实践困难,面临新的挑战,力求开创新的局面。笔者在此借用康德关于判断的概念:一种是分析判断,一种是综合判断。其实,理论体系的发展也同样包含了这两种类型。一是分析性的理论提升:即在不增加现有知识的情况下,将原有的理论不断推理、深化,从而拔高到一个极其深入的层面。另一种是综合性的理论拓展:就是在现有理论体系下,不断面对新的问题,接受新的挑战,用原本没有的理论进行植入,从而丰富现有的理论体系。
文章插图
目前,我们传统国画理论体系遇到了瓶颈。在分析发展方面,中国在古代一直就有着述而不著的传统,所以思想家少,注家很多。而注家的工作就是不断地将思想进行深入阐述,到了宋明时期,理论水平基本上达到了历史的峰值。在这套理论体系的影响下,国画艺术的实践也还继续前行了一段时间。
但是在世界文化史上,中国艺术理论再也没有新的贡献。在综合拓展这方面其实也不乐观:清朝中期以后,一直都实行的闭关锁国的政策,将外来事物拒之门外。综合性的理论建构一直缺少最基本的素材。一直到了清晚期,国门被强行打开。
自此之后,新事物源源不断地涌入国内。但是,长期以来学者们都将新的事物视为奇技淫巧,缺少对新生事物的正确态度,更不用说诞生出新的理论。而且,自清末一直到新中国建立早期,一直都是以外来事物影响中国为主,相比之下,中国则很少影响世界。一直到到了当代,这种情况才发生根本的转变。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中国在文化层面的影响力还是有所欠缺。
文化层面缺少影响力,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力量无法指导当下的社会问题。我们以前的国画理论体系有着非常扎实的现实基础,因为先人们解决了历史上遇到的形形色色的问题,并且成功地运用自身文化的内涵同化了多个外来文化,内化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当下面临的几乎都是无法被同化,又不得不面对的文化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遵守“以不变应万变”的逻辑,那就只能是一种自娱自乐。我们尊重这种选择,但是重彩艺术选择的是另外一种综合性的发展态度。
文章插图
模糊画种边界
既然是以一种综合的态度发展的艺术实践,那么就需要把原来的国画理论体系进行横向拓展。横向拓展并不是违反艺术规律,把两种毫不相干的东西捆绑在一起,而是需要如同移植一样,让两种事物相互协同共生。这也就需要理解传统国画的边界是什么,对外拓展的端口是什么。我们现在有大量的理论在论述什么是中国画。在笔者看来,其实中国画就是中国人,运用中国的方法,在中国的文化思想下,解决中国的审美或社会问题。那么,国画的概念其实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并且是个模糊概念。我们并不能说其中哪个是必要条件,哪个是充分条件,满足几个条件就可以称为国画。而且,这本身也是一个模糊概念,就像一堆、一群、一片等概念一样,而不是一斤、一亩、一米等概念。
- 四海集珍,极具三晋特色的新年艺术大餐待您来品
- 两岸少年艺术展在福州开幕
- 原创音乐剧《在远方》登沪 以艺术手段诠释现实题材
- 老人独自生活在山里,他用40年的时间,把悬崖变成一个巨大艺术品
- 配色解读:艺术家邓建勋 x Dunk Low合作—中国饮食文化特色配色
- 万一变有钱了,我该选择高于生活的艺术,还是选择贴近生活的设计
- 创意来源于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
- 五大山水画作品,表现出了静谧的美,极具艺术表现力
- 《高山之巅》编剧毛剑锋:走进王新法的内心世界 用艺术的力量感染观众
- 寻找艺术“年轻力” “#就在这里跳舞”舞蹈影像展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