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以来全国性的书法热一直在持续,而且越来越热,从人数上来说,现在全国很多中小学都开设了书法课,培养了一大批青少年书法爱好者。社会上,各种不同层次的书法培训班更是雨后春笋般地应运而生,所招揽的学生数量不计其数。
文章插图
从教学方式来说,也是多种多样,既有网上的,也有实体班的;既有短期的,也有中长期的,等等。由于主持教学的老师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教学效果也是千差万别。尤其是针对初学者,若是学习方法不科学,结果往往就会事倍功半。我接触不少书法学员,几乎都是拿来字帖就临,完全不懂得方法和技巧,更有甚者一天就换好几个字帖,这样的结果就是时间花费了,收效却微乎其微。
明代书法理论家项穆在《书法雅言》中有云:“……从何进手?必先临摹,方有定趋。始也专宗一家,次则博研众体,融天机于自得,会群妙于一心,斯于书也,集大成矣。”我的观点也是如此,即先专精,后博取。
文章插图
先谈“专精”。这里包含两层意思,首先是不要多种书体并进,初学者最好先确定一种书体来学习,最多不要超过两种。有的观点认为,学习书法必须从楷书入手,认为楷书是书法的基础。对于这一点我不太赞成,从书法史来看,楷书并不是最早产生的书体,最起码篆书和隶书都早于楷书。
我并不否认楷书对于加强执笔的稳定性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写篆书和隶书也同样有此作用),也承认书体之间有互相促进的作用,但是,绝对没有要学甲,就必须学好乙这样的事情。只要喜欢,无论哪种书体都可以学习。然后再说第二层意思,就是选择某家某帖来进行深入学习。选帖时,要注意先选墨迹和字数多的,墨迹字口清晰、起收细节明显,最适合初学者临写。
另外,字数多信息量大,基本笔画、偏旁部首、结字都能大量呈现,这对初学者来说毫无疑问是最好的选择。临帖的过程是先临单字,也就是个个突破,在临单字的过程中,可以把学过的单字进行连临,这也可以叫“小通临”。最忌每次都是从头临到尾,也就是所谓的“通临”,我个人认为通临是效果最差的临帖方法。
文章插图
什么时候换帖呢?应该是对于一个字帖,能够完全掌握其中所有的基本笔画、偏旁部首和结字规律,达到背临的程度并能把字帖上的字用到创作中去。如果要求再高一些的话,就是可以把字帖上没有的字也写出与字帖相似的风格,到了这样的程度,就可以换帖了,但也只能在同一书家的字帖范围内选择。
再说“博取”。博取包括书体和书家两方面,这里我只谈谈书家方面的博取。前面说的专精是学习书法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向横向和纵向扩展,扩展的原则是原来字帖缺什么就先补什么。比如开始写的是赵孟的行书,虽然“自唐以后,集书法之大成者,赵集贤也,盖其于篆隶真草无不真妙”(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书论》),但在意趣上还是有些不足,“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所以,就可以写写宋代的苏轼和米芾。因为在用笔上,赵孟和苏轼接近,苏轼的字多呈左低右高状,竖画也多倾斜,把苏轼的这些特点适当嫁接到赵孟的字上,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赵孟过于规整的结构。
文章插图
【 临摹|美术研究临摹要先精,后博取,才会让你在学书之路上收获颇丰】米芾无论用笔还是结字,都比苏轼灵动自由,对于苏轼的学习结束以后,可以再来学习米芾的手札。我建议选择比较感性的、书写性强的手札,用笔和结字都无拘无束,这对决定今后的创作方向很有帮助。如果从《蜀素帖》或者《苕溪诗》入手,基本注定创作会过于理性,亦再难灵动起来,此为“先入为主”之谓也!先专精,后博取,一定会让你在学书之路上收获甚丰。文/曹元伟
- 历史文化专家潜心40年编撰千年古灵渠研究手稿发布
- 快赏齐白石书法
- 山东重特大科技攻关课题研究
- 美术生“大神”的3幅作品简直以假乱真,老师竖起大拇指
- 近代诸子学研究的义理转向
- 作为一名美术生,不止画别人,还被别人画!
- 芸芸众物皆可“盘”,盘仙人球忍了,口红忍了,看到美术生过分了
- 古玺临摹:方与圆,虚与实,疏与密
- 为防泄密我军通讯说方言,国外专家窃听研究30天:讲的就不是中文
- 全国书画大师班缘何频频选中这个“乡村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