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睿|东晋一位集儒、法、道三教合一的名臣,拯救国家于危难的智慧人生

一、秦以后又一个儒家、道家和法家共存的时代春秋以来的诸子百家,在不同朝代有着此起彼伏的不同表现。
 司马睿|东晋一位集儒、法、道三教合一的名臣,拯救国家于危难的智慧人生
文章插图
汉代文、景二帝很清楚地知道秦二世而亡的原因,于是废秦法而以道家无为而治,国家修生养息,迅速富强。汉武帝雄才大略,需要对外用兵,对内树立绝对权威,因此启用了经董仲舒变革后所谓天人感应的儒家,于是,儒家思想在汉代独大。虽然汉代时儒家独大,但是道家和法家思想也很兴盛,只是很多都披着儒家的外衣,汉武帝本人就是外儒内法的最大法家。汉末三国时的诸葛亮,则是外儒内道,表面是儒家人士,其核心却是道家。魏晋时期,源出道家的玄学开始兴盛,而玄学的公然兴盛,意味着人们不再受儒家一家之言的约束,各类思想又得以重归社会,这时名士辈出,随着这些名士们进入庙堂,就使得朝廷之上出现了儒家、道家、法家和阴阳家共存的局面。
 司马睿|东晋一位集儒、法、道三教合一的名臣,拯救国家于危难的智慧人生
文章插图
其中代表人物,就是温峤。二、为拨乱反正而出世的道家人士温峤是太原人,出自太原温氏。太原温氏的地位虽然不能和琅琊王氏,颍川庾氏、太原王氏、陈郡谢氏这样的一流高门相提并论,却也和这几个大姓有姻亲关系,因此也算得上豪门大户。温峤长得很俊美,而且口才非常好,情商也高,“风仪秀整,美于谈论,见者皆爱悦之。”后来通过举荐秀才,成了上党潞县的县令。
 司马睿|东晋一位集儒、法、道三教合一的名臣,拯救国家于危难的智慧人生
文章插图
西晋洛阳和长安先后沦陷,两任皇帝都被匈奴人俘获后,刘琨看好江东的司马睿,因此对温峤说:“今晋祚虽衰,天命未改,吾欲立功河朔,使卿延誉江南,子其行乎?”刘琨看好司马睿,因此他要将温峤做为司马睿身边的一个旗子,他在外立功,温峤在司马睿身边辅佐,对双方都有好处。但此时,晋朝在长江以北的河山大部分都已经沦为敌手,刘琨所处的并州已经成为孤岛,需要温峤闯过石勒的敌占区突围下江南。温峤对刘琨说:“我虽然没有管仲张良的才华,但是你有齐桓公晋文公的志向,我就义不容辞。”温峤要走,受到了他母亲的阻拦,他的母亲出身太原崔氏,也是名门望族,临走前,他的母亲拉着他的衣袖不让走,他扯断衣袖而去。
 司马睿|东晋一位集儒、法、道三教合一的名臣,拯救国家于危难的智慧人生
文章插图
三、随性而有原则的智慧温峤拿着刘琨的《劝进表》闯过重重关卡到了江东。温峤到江东见了司马睿,他的口才就震惊四座,令“举朝属目”,受到司马睿的特别器重,也和王导、周顗、谢鲲、庾亮、桓彝等一干名臣成为朋友。温峤手上的《劝进表》是送给司马睿的大礼,他代表了并州、幽州大批汉、鲜卑、乌桓等一干文武官员的态度,使得司马睿登基成为东晋皇帝有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支持。
 司马睿|东晋一位集儒、法、道三教合一的名臣,拯救国家于危难的智慧人生
文章插图
太子要大搞基础建设,要在西池修建观池楼,温峤反对,建议太子节俭,应该把钱花在农业和军事上,太子接纳了;太子喜欢玩骑马射箭,温峤提意见说不要贪图享乐,要着眼于万代江山,太子又接纳了。后来大将军王敦在武昌叛乱,兵势汹汹,一路乘胜而来,太子一腔热血,要亲自带兵征战沙场,被温峤拦住:“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武,你一个太子,乃是皇帝接班人,为何以身轻天下?”并抽出身上宝剑将太子手中马缰割断,太子终于清醒了。温峤口中“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武”之语来源于老子《道德经》的“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因此,温峤此时的表现又是一个道家人士。
 司马睿|东晋一位集儒、法、道三教合一的名臣,拯救国家于危难的智慧人生
文章插图
温峤随性和不顾常理的做派,也正是魏晋时期玄学家的道家风范。四、倡导儒家忠孝大义的儒家人王敦的势力强悍,最终打进了建康,但是他一时还不敢废黜司马睿,因此学起了司马睿爷爷的二哥司马昭,成了权臣。王敦意图是先断掉太子司马绍即位的可能,因此在一次大会百官时,突然对温峤说:“太子能有什么德?”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要废黜太子。王敦突然一问,将满朝文武吓住了,谁都知道王敦是个心狠手辣的人,如果太子被废,后果必定是死。温峤则不慌不忙,从容地说:“太子品德高,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而且还很孝顺。”王敦一时无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