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装台》热播后,刁菊花这个人物的争议最大,她既看不起干苦力的父亲,又大手大脚糟蹋顺子的血汗钱,更是把继母当成敌人。陈彦说,他之所以写这样一个女儿的形象,就是因为看到了现实中残酷的一面。“现在很多人追求社会地位、香车豪宅、名牌包包,不停地在手机上晒这些东西,就会导致另一些无法拥有的人内心发生扭曲,甚至把这种愤恨甩到了自己父母身上。这种过度的物欲,已经导致很多家庭分崩离析,导致那些靠诚实劳动安身立命的人毫无尊严。”
其实,在小说里,陈彦把这个女儿写得更加可恨,不仅面丑心恶、蛮不讲理,还好吃懒做、拜金虐狗。他说,既然是现实主义作品,就要尖锐一点,希望能以此唤醒年轻一代对普通劳动者的尊重。
文章插图
“《装台》看似写文艺院团,其实反映的是更加广谱的社会问题。”从《西京故事》到《装台》,陈彦接连用两部长篇小说为这个时代在底层奋力打拼的劳动者立传。
在院团工作时,陈彦就注意过,单位对面的街口总是聚集着大批农民工,“只要来一个活儿,就有几十人涌上去”。为了解他们的生活,他先后深入西安的八里村、木塔寨等城中村,采访了几十位农民工,光笔记就记了好多本。陈彦的采访常常一聊就是大半天,为此他还自讨腰包给对方付“工资”。
“我自己也是从底层出来的。当我从小接触的这群人来到大城市生活时,自然会引发我的关注。”1963年出生于镇安县的陈彦,凭借着勤奋和才华一步步从县上走到省级院团,再到北京工作。这些年,每当看到大山里凌空架起的高速公路、城市里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他总是会想到这群肩扛背驮的农民工兄弟,“他们就是这个共和国的‘装台人’,当他们从我们面前走过时,所有人都应该向他们行注目礼。”
与《装台》互为映射
张艺谋张嘉益将合拍《主角》
热腾腾的羊肉泡馍、张口就来的秦腔、原汁原味的陕普……有观众评价,《装台》就是一部大型陕西文化宣传片。
文章插图
不过,在陈彦看来,《装台》的陕味之所以能让观众津津乐道,恰恰在于它不是为了宣传而宣传。“这个剧处理得比较自然,这个阶层的人就是每天吃这些小吃,是塑造人物的一部分。”他坦言,近几年不少地方想通过影视剧搞旅游宣传,往往是花钱不讨好,“硬塞进去肯定是不行的”。
文章插图
陈彦告诉艺绽君,他的新长篇《喜剧》写的还是陕西故事,也还和文艺院团有关,但他想借此研究更丰富广阔的社会问题。“我想写一写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里,到底应该坚守什么,哪些需要反思。”
同时,陈彦去年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主角》也将登上荧屏。他透露,张嘉益在拍完《装台》后很快就买下了《主角》的改编权。“后来有人给我打电话,说张艺谋在长途飞行中把《主角》看完了,一落地就要联系我买版权。”最终,张艺谋找到张嘉益联合改编,三个陕西人合作到了一起。张艺谋特别喜欢《主角》的题材和其中的陕西元素,也曾有过计划,电影、电视套拍。
文章插图
从书名不难看出,《主角》和《装台》,是一对互为映射的作品,这也融入了陈彦多年来在院团工作的体会:“每个人都想朝舞台中间站,都希望有自己生命的高光时刻,其实每个人也都是装台人,都曾经为别人装过台。”
90年代,陈彦也当过影视剧编剧,他在32岁时创作的《大树小树》,曾荣获第20届电视剧“飞天奖”。后来,陈彦进入文艺院团工作,再没有时间写电视剧了,但对影视剧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他看得非常清楚:“不真实是现在很大的一个问题,背后是创作者缺少扎实的生活,编造和‘硬折腾’的痕迹太重。只有把生活研究到七分八分,才可能写出它的二三分来;如果我们研究一分两分就想写出七分八分,那是万万不可能的啊。”
- 专访沈昳丽:表演就像一条隐秘的小径,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 独家专访|M/M(Paris):以设计与世界对话
- 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创造主流丨专访沉浸式戏剧《迴家》监制陈皆理
- 孟子后人今何在?专访孟子第73代后裔孟庆松,诉说传奇故事
- 《装台》里刁顺子原型就是咱碑林人,不信你看看……
- 专访诗情傅聪最怕看的就是《傅雷家书》
- 《装台》:一部剧带热一座城
- 专访|梁连生:中国画节学术性越来越强了,商品味越来越淡了
- 讲好一个惊心动魄的唯美故事——《致敬生命拯救者》主创蒋旎专访
- “兰州,我的音乐之家”——本报专访著名音乐家谭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