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姓氏来源的传统解释可以追溯到神话时代,在伏羲统治的时代,族内通婚第一次被禁止,姓氏制度被确立。大多数的史学家认为,姓氏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婚姻制度,同时作为一种符号被用来表示所有的中国人在男性世系方面的关系,而占据人口构成一半的妇女,却被排除在谱系计算之外。
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人”曾被尝试定义为:“中国人就是生活在,或起源可以追溯到,被称为中国本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并且他们自己也承认他们的存在从一开始就与中国历史的形成有关。”从这一定义上我们大概就理解了,广义上的中国人,无论是本土原住还是以何种形式理由迁移过来的外族,只要你常住下来了,并且自愿融入,你就是中国人。即便很多时候这些“中国人”缺少意识上的统一,但大多还是存在着一种模糊的同类意识,即都把自己称作是“黄帝的子孙”。根据司马迁和儒家经著作的说法,黄帝有25个儿子,被赐予了14个不同的姓氏,后世人模糊地推测,所有由这14个姓氏衍生出来的姓氏就是黄帝的后代。后世人在错综复杂的各种姓氏中,只有尽可能地运用“谱牒”方法追溯上这14个起源,才可以证明自己的姓氏出于正宗。
文章插图
刘德华歌中的“中国人”
姓氏从“官衔”到“传承”,数量是如何增长的
虽然姓氏制度是由黄帝的氏族首创,却不是黄帝氏族的子孙所专有的,也不能肯定黄帝的后代都没有与野蛮人的部落联姻。所以很多延存至今,姓氏名义上能追溯上14个最早姓氏的人也未必源自正宗。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严谨的家谱撰写者,谱牒学在中国是一门正规科学,除了根深蒂固的祖先崇拜心理之外,公元三、四世纪的蛮族入侵,让中国人担忧被外族血统注入,也刺激了谱牒的研究和发展。宋朝杰出的百科全书编纂家郑樵记载下来的姓氏有2117个,明代出版的文献通考》列出的数据是4657个。跟最早的14个相比,增长数量是如何这么显著的呢?
文章插图
黄帝塑像
姓氏最早被创造出来时,更像是后来的官衔而不像是持久传承的称呼。造出这些姓氏显然是为了奖赏那些有德行的人。姓氏的恒久性是社会固化的结果。早期有德行的人得到一个姓氏,并不一定要一代一代传下去,如果有人愿意,姓氏也是可以改变的,但这种改变也不是随意的,他们分属于不同的类别。以某人的出生地地名替代最初的姓氏,或是以头衔和自己在家族中的排行作为姓氏,都是最有代表性的改变方式,据宋樵统计,自身分离是姓氏数目增加的重要途径,占总数60%以上的姓氏都是这样来的。还有15%以上的多音节姓氏,是在中国定居的蛮族保留了他们的部落名称。
【 子孙|从姓氏能看出血统吗?黄帝子孙意味着什么?】
文章插图
宋朝百科全书编纂家郑樵
中国历代皇帝都有把皇家的姓氏赐人的爱好,赐给忠臣勇将作为奖赏,赐给宫廷男女侍从作为宠信的表示,赐给蛮族部落的首领作为亲善的象征。例如,汉朝时很多匈奴部落都被赐予了皇室的“刘”姓。还有一小部分人因为得罪了圣上,而被强加了一个含义不佳的姓氏。譬如,武则天发现一个皇子密谋废黜她,就剥夺了他的皇室姓氏“李”,并赐他以一种以阴狠剧毒著称的毒舌名——“虺”为姓。
汉高祖刘邦
人口迁移也无法阻止姓氏混淆
一些进入中国长期定居的外族,因其多音节姓氏而在社会上被排斥,要求同化的欲望日益强烈。公元386年至558年,统治中国北方的99个通古斯部落的姓氏变成单音节了,他们都是用最常见的汉姓作为他们的相应姓氏,通古斯部落的这一措施增加了姓氏的混淆因素,几乎使整个姓氏制度失去了谱系意义,也正是在这个时代,家谱的研究开始兴盛。其目的就是想把外来血统排除在外。尽管类似的努力持续了一段时间,但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混淆的因素继续不断介入,尤其是那些比较常见的姓氏,其来源更为多元。几乎所有入侵中国的蛮族部落都声称自己是“黄帝的后代”,以便与他们的统治对象建立密切的关系。
- 雍正从一件小事,看出年羹尧不可靠,将来必败!
- 科普:中国“姓氏”分布图,快来看看你的“根”在哪!
- 从佩剑方式看出身份高低?从铜柄铁剑看先秦的西南夷贵族文化
- 《红楼梦》当中的这些细节,可以明显看出,宝玉对黛玉爱得有多深
- 读《刘氏族谱》,谈中国的姓氏及宗族认同和家风、家学的传承
- 免贵姓某其中有两个姓氏不可加免贵两个字,原因是什么
- 红楼梦中的贾母有多厉害 但从她用王熙凤这件事, 就看出不简单!
- 王览有孝悌之名,尊敬兄长爱护亲友,去世后子孙终于成为江左大族
- 贾母带刘姥姥参观大观园,其实是苦心孤诣教育子孙,可惜没人警醒
- 这四对姓氏不能通婚,你听说过吗看看有没有你的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