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娜夜:我诗歌中的苍茫、忧郁、节制皆受益于那片土地

忆黄宗英先生:那些用笔追赶时光的日子 | 2020年中国版权年会暨“远集坊”高峰论坛举行 | ......
 诗歌|娜夜:我诗歌中的苍茫、忧郁、节制皆受益于那片土地
文章插图
“我想要表达的瞬间,如果能用语言把它抓住、把它复原,这是多么重要,所以我极力用所有语言和经验去完成它。”
——本期封面人物娜夜
郭天容/绘
 诗歌|娜夜:我诗歌中的苍茫、忧郁、节制皆受益于那片土地
文章插图
成为诗人,对娜夜来说有一种特殊的意味,“在某个黄昏或深夜完成一首诗的可能,在自然面前更谦卑的姿态,意味着属于我自己的表达方式——像一个寻找自己声音的哑孩子。”
 诗歌|娜夜:我诗歌中的苍茫、忧郁、节制皆受益于那片土地
文章插图
“她是当代中国成就卓越的诗人之一,也是为数不多越写越好、继续生成着未来的诗人。”这是诗人娜夜新获的一个诗歌奖项的颁奖词,透露着她诗歌写作的一个实质:她的诗愈益锻造出修辞的力量,不断增强着思想的感性动机和历史穿透力。近日,娜夜作为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诗歌来到美术馆”第68期的嘉宾,于沪上谈诗。
甘肃,是娜夜打出这两个字来心就会软的地方,也是她自童年起生活了四十年的故乡。一个人会不会成为诗人,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娜夜无疑天生就会成为一个诗人。“小时候抓麻雀,很多小孩子用网或者撒谷粒,麻雀就来了。我在雪地上写一个‘鸟’字,我想这是它自己,鸟看见了肯定来。当然,实际上并没有。”认为鸟会认识它自己,这是娜夜的诗意。
 诗歌|娜夜:我诗歌中的苍茫、忧郁、节制皆受益于那片土地
文章插图
养鸡、捡煤渣、拉小提琴、芨芨草、白杨树,这些物和事构成了娜夜的童年。茫茫的大西北给予少年娜夜的,是让她养成了一种习惯,“当自然环境恶劣的时候,我的内心一定要很丰盈,我的心里要长出湖泊、山水。”童年、西北、甘肃成了娜夜诗歌的几个关键词,她诗歌中始终葆有的苍凉、空荡、节制、忧郁,恍惚,皆受益于那片土地。
起风了
起风了我爱你芦苇
野茫茫的一片
顺着风
在这遥远的地方不需要
思想
只需要芦苇
顺着风
野茫茫的一片
像我们的爱没有内容
很多时候娜夜被当成一个爱情诗人,这首代表作常被理解成对一个人的爱,但事实上,它有更多的内涵。“西北残酷的环境、风沙、极少的树木,辽阔荒凉,面对茫茫的芦苇,你内心是一种绝望。这种绝望不是来源于生命,而是来源于身处这个环境的无助感。我爱这片大戈壁,但我爱这些东西的时候,我到底爱它的什么呢?我自己都不知道。有时候爱是空茫。”
 诗歌|娜夜:我诗歌中的苍茫、忧郁、节制皆受益于那片土地
文章插图
事实上,娜夜早期比较好的诗多是在写爱情,年轻时她对此也有一些紧张,别人在表达自然、社会的时候,为什么自己只在表达爱情呢?但写作三十年后,再看这些诗歌,这已经不成为问题了。“一个诗人怎么可能不写爱情诗呢,如果你的生命足够丰盈,如果你对爱不那么漠然。我们在爱情里所得到的领悟和成长,往往比我们从其他东西里获得的速度要快。”更重要的是,爱情里有她对社会的看法,对人和人性的普遍认识,对笔下各种生命状态的认识,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爱情。诗人沈苇说,娜夜爱的主题,是不断打开的过程,如她的诗句所说,“我爱什么——在这苍茫的人世啊/什么就是我的宝贝”(《在这苍茫的人世上》)。
之所以娜夜的《起风了》存在多种解读的可能性,就不得不涉及她诗歌的一个特质,极简主义。她的诗里有很多留白,于是阅读时就留下了参与想象的空间。“我从来不低估读者的感受力,这使我的写作一开始就剔除了多余的赘肉。”她的诗多为短诗,或许可以从她的一个比喻中一究其因,“中学时代的我60米短跑成绩也不错。在跑道上,距离越长我的成绩越差。写诗,也一样,我最长的诗不过60行。短跑最后的冲刺有飞翔之美,马拉松是筋疲力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