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前文是梁启超先生所著《少年中国说》,虽历经百年之久,读来依然令人热血沸腾。
正如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教授戴旭所说的那样,“一个伟大的民族,不可以没有血性与担当。而中国的未来,就要靠那些有血性担当的年轻人。”
文章插图
戴旭说过,“中华民族荣光始于三个青年”。这三个青年分别叫刘彻、卫青、霍去病。
我们民族的汉字来源于汉朝,而刘彻是汉朝的第五任君主,登基时才刚刚16岁。现代人回看汉朝,自然是气度恢弘,建立不世之功,然而开国之时并非如此。
汉武帝曾说过汉家诸事草创,然而“草”到什么程度,很多人还是难以想象的。刘邦带领军队时,连基本的法度都没确立,只是与民约法三章;建立汉朝时,朝廷连礼仪制度都没有。
一帮泥腿子在宫殿中各种乱象,刘邦实在看不下去了,才给自己的大臣们找了礼仪培训师,专门排练走台,最终才找到了当皇帝的感觉。
文章插图
如果说以上只是精神文明建设不过关,那么物质文明也很糟心,穷是真穷,直到汉文帝继位,自己仪仗队都凑不齐四匹同色马。
当然以上说的都是大汉内部问题,真正的威胁来自于北方草原,那里有一个强悍对手一直对中原虎视眈眈——匈奴人。早在秦汉之前,为了防御北方匈奴人的南下,战国七雄中的秦、赵、燕三国就在修筑长城。
赵国李牧曾大破匈奴,秦朝蒙恬北击,史传,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然而随着中原诸吕之乱和七国之患接踵而至,匈奴人再一次蠢蠢欲动。
而汉武帝登基之初面临的,远远不止匈奴边患这一个单纯的问题,而在于他当时的复杂处境,导致没有足够的力量来进行一场变革。
武帝继位时,大权仍然掌握在他的祖母窦太后手中,而窦太后所崇尚的黄老学说,根本不支持武帝进行任何对外战争。
直到匈奴人已经突破长城的封锁南下云中,大汉这才如梦初醒,想到之前匈奴单于求娶本国太后的旧事,随即认清现实。
尽管如此,武帝却不是莽撞青年,他并不是没有想过利用现有资源来实现既定目标,既打破匈奴人不败的神话,遏制他们南下骚扰的势头。然而历史证明这条路走不通。
马邑之战,大汉空耗大军于代郡,最终却无功而返。这其中固然有叛徒告密的问题,却也有汉军自身主动性太差,一味守株待兔,最终必定徒劳无功。
反击匈奴究竟要靠谁?汉武帝心中也没底,但是他明白,对于战争来说,无论事先演习得有多完美,最有效的莫过于实战一番,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才知道。
文章插图
元光五年,匈奴人来了,机会也来了。匈奴人兵锋直指上谷,汉武帝任命四位将军,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分别领军一万,自上谷、代郡、云中、雁门出关,迎击匈奴。这便是最公平的测试,他们四人条件相当,机会相等,只看各自结果如何。
其实在后世人看来,卫青的处境其实最危险,因为根据之前的战报他离匈奴人最近。而最终他所表现出来的军事素质也最强,因为大军出关后没有直接与匈奴军对峙,他便一路势如破竹奔袭到匈奴人祭天所在的圣地——龙城,之后还一路携带诸多战利品安全返回。
等他回来后才发现,其他三路大军除了自己打了胜仗,其他的不是迷路就是战败。李广最惨,又一次被俘。
此后的卫青当之无愧成为刘彻的左膀右臂,汉武帝对匈奴的兵策直接逆转。元朔五年春,汉武帝发起漠南之战,卫青率军出朔方,直面匈奴右贤王主力军队。
- 近代诸子学研究的义理转向
- 访谈中山大学人民医院隔离室:闭环控制“一站式”就诊
- 武汉大学中心医院隔离病房:闭环“一站式”就医
- 中国大学图书馆有多美?别人家的学校!
- 弼马温竟然能与翰林院,太医院,大学士平起平坐,真的不算小了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保继刚教授携专家调研组到贵港市开展文化旅游资源考察调研工作
- 一部生动的好教材《卓越的恩格斯》
- 大学校名题字书法哪家强?
- 手工码字
- 红色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开启湖南工业大学庆祝建党100周年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