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印度佛教史中部分关于文殊菩萨的经典

文殊菩萨的经典
文殊菩萨(文殊师利法王子)和弥勒同为大乘佛教中最早受到尊敬,是重要的菩萨。文殊和弥勒都出现于支娄迦谶译的《道行般若经》。可见公元一世纪时,已知道有文殊菩萨。一般认为文殊是表现觉悟智慧者,和般若波罗蜜的关系很深。但《大品般若经》和《金刚般若经》并没有出现文殊(后来才出现《文殊般若经》)。在古代,文殊和《般若经》的关系并没有那么密切,文殊似乎是与《般若经》发展方向不同的菩萨。此外《阿閦佛国经》《般舟三昧经》《大阿弥陀经》等,也没有提到文殊。《般舟三昧经》以贤护等在家的八大菩萨为中心。
印度|印度佛教史中部分关于文殊菩萨的经典】和文殊有密切关系的经典中,首先是《首楞严三昧经》。根据此经记载,文殊于久远的过去曾在无数佛陀座下修行,已经完成成佛的修行,曾经是名为“龙种上佛”的佛陀。《法华经·序品》和支娄迦谶译的《阿阇世王经》中说到,文殊是久远过去的大菩萨,所以文殊的成立甚早。《阿阇世王经》的部分翻译就是失译的《放钵经》,这些经说,文殊是过去久远以来修行的菩萨,当释尊在过去世还是小孩子时,由于文殊的引导而见佛,最后得成正觉。也就是说,释尊能够成佛是拜文殊之赐。不只释尊,一切佛都是如此,“文殊为佛道中父母”。
 印度|印度佛教史中部分关于文殊菩萨的经典
文章插图
文殊在久远的过去已经是大菩萨,而且文殊是“智慧”人格化的菩萨,从这两点看来,可以认为,这是从智慧的角度来掌握人类本性,将开发人类本性的“行”人格化。因此文殊菩萨与心性本净、自性清净心思想的关系密切。《阿阇世王经》详述自性清净心的教理。称文殊为“童真”(处于青年状态者、法王子),似乎显示出文殊虽具有指导佛的能力,但自己并不成佛,是一直走在修行道上的菩萨。这可理解为自性清净心一方面为烦恼所覆,一方面又展现出开发自己的状态。
《阿阇世王经》说文殊菩萨与二十五位菩萨住山修行,《华严经·入法界品》说文殊辞佛离舍卫城,往南方游行,止住于觉城庄严幢娑罗林中的大塔庙处,获得许多信众支持。这样的记述令人联想到,当时有信奉文殊的出家菩萨教团。此外《大智度论》说弥勒与文殊带领阿难,在大铁围山结集大乘经典,此事显示菩萨中,弥勒和文殊极受重视。竺法护译《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中,宣说文殊十大愿。文殊以此十大愿严净佛土。其中以文殊的愿为“表”,而为“里”的普贤之行则尚未彰显。到《入法界品》中,受文殊之劝而游行求法的善财童子,因普贤之行而证入法界,文殊的智和普贤之行才互相表里辉映。
《阿阇世王经》,竺法护译为《文殊师利普超三昧经》,以文殊为经题。此外支娄迦谶译《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竺法护译《文殊悔过经》《文殊师利净律经》《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文殊师利现宝藏经》、或罗什译《文殊师利问菩提经》、聂道真译《文殊师利般涅槃经》等,以文殊为主题的经典非常多。而且不但以文殊为主题的经典很多,以文殊为中心的经典也很多,如《维摩经》中,文殊带领其他菩萨及声闻探望病榻上的维摩诘,《维摩经》中明白指出,文殊远胜过弥勒菩萨,为菩萨之上首。也可以说,在印度大乘佛教中,《般若经》和阿弥陀佛的信仰似乎很重要,另一方面,也有以文殊为中心的佛教。清楚这一点,是理解印度大乘佛教起源上的重要一环。
 印度|印度佛教史中部分关于文殊菩萨的经典
文章插图
——文摘于公众号 印度佛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