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定陵,是明代较为知名的一座帝王陵墓。这里埋葬着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以及他的两位皇后孝端、孝靖。当然,明定陵能在后世拥有极高知名度,这可不仅是万历皇帝的功劳,更多的要归功于传说中的“北斗七星”葬式。
文章插图
1956年5月,我国政府正式对明定陵进行发掘,次年,考古发掘团队发现地下玄宫,并在此处寻得万历皇帝棺椁。由于,历史上的明定陵曾遭遇多次盗墓,地宫的部分设施及文物,已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1958年,中国向世界公开发布了消息:“明十三陵中定陵已打开… …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尸体腐烂,骨架完好,头发软而有光。尸骨周围塞满了无数的金银玉器和成百匹的罗纱织锦… …”消息一经公布,则引发了海内外无数艳羡的目光和赞叹之声。但是,这期间当考古人员在打开万历皇帝的棺椁时,顿时被眼前一幕所惊住了。
文章插图
据记载,尸身被发现时,是“仰面朝天,右手扶着自己的面颊”。如此诡异的姿势令考古发掘团队十分匪夷,他们不知晓这是何意,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必然代表着某些含义。时至今日,距离首次发掘已经过去半个世纪,考古界尚无准确的解释。后来,有学者王秀玲发表论文,详细解释了万历皇帝为何死前姿势怪异,她认为:这是古时帝王的一种下葬仪式,即身体侧躺、双腿稍微弯曲,看起来就像睡着一样,这种葬式被称为“北斗七星”。
文章插图
众所周知,明定陵位于十三陵内,它的修筑规模与永陵相近,仅次于长陵。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即组织人员,着手对明定陵进行发掘。这次发掘对于后世意义重大,有利于揭开明代那段尘封的历史。由于,定陵是修在地下,明室并未选择容易腐朽的木质结构,全部以石材修筑大殿。万历皇帝的棺椁放置在后殿中,他的皇后棺椁则分布两侧,效仿生前陪侍左右。简单来说,后殿是最为重要的地方,中殿则是空间最大的区域,其他区域则是形成拱卫之势,把棺椁护佑其中。据了解,关于此墓考古之事,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明代帝王尸身的怪异姿势。当时,尸身出现腐化现象,看起来似吸空一般,只有骨架勉强支撑,但大致还能保持人形。
文章插图
从整体形状看,万历皇帝面容朝上,头部偏右,右边臂膀也随之上弯,直至把手放在头部右侧。而他的左臂则恰好相反,整体下垂,还有些弯曲,手中握有念珠。至于下半身,右腿稍有弯曲形状,左腿则如往常,笔直伸开,两脚没有并拢。一旁是孝端、孝靖两位皇后,她们二人同样有着下葬仪式。不过,论规格及式样,还是与明神宗存在差别。两人都是朝着右边方向侧躺,孝端皇后左臂正常伸展,手停留在腰部,两脚交叉,左脚在上,右脚在下。孝靖的葬式另有不同,她是右臂向上弯曲,然后,把手放在头部,下肢弯曲。王秀玲据此推断,万历皇帝原本的葬式就是侧卧。如果是正常平躺,尸身则在受到外界干扰时,也不会有太大变动。而如果是侧卧状,外界一些很小的碰撞都可能影响尸身形状。简单来说,我们首次看到的万历皇帝的尸身姿势,并非下葬时就存在的。
文章插图
据推测,万历皇帝原来的葬式应该与孝端皇后相似,之所以出现变动,极可能是由于棺椁受到外部力量干预,导致原本右侧卧的尸身向左倒去,最终,使其左腿变成伸直状。当然,万历皇帝棺椁是否发生碰撞,仅凭猜想是不具有说服力的。我们查阅了这段历史的文献记载,查实确实有过碰撞之事出现。《秦昌实录》记载,下葬万历皇帝与孝端皇后时,两座棺椁是以人力从京城抬至远山中的帝陵,距离长达一百多里。动用劳工约八千多人,轮流抬棺,期间绳索多次断裂。并且,当抬棺队伍行至巩华城时,突发意外,用来抬棺椁的木杆突然断裂,棺木的一角曾砸到地面。照此所说,棺木落地时,里面原本侧卧的万历皇帝尸身,极可能出现姿势变化,最终,造成了与其他两位皇后不同的葬式。
- 中国古代史上价值连城的5件国宝,若有幸得到一件,便可富甲天下
- 朱厚烨墓出土一件金簪,却震撼了考古界,专家:金簪上的天上人间
- 这个猪八戒是史上颜值最高的,竟然那么的帅,你绝对没见过!
- 史上连“阎罗王”都不愿收的3个狠人,名字世人皆知,你都认识谁
- 考古学?阿卡得文字
- 四个科学史上被认为荒谬的理论,现在都被认为是对的
- 梁思成与鉴真纪念堂
- 庐山历史上的今天 - 1月9日
- 历史上这5位大将军不存在,是虚构的人物,别再被电视剧给忽悠了
- 中国历史上有八圣,其中的七圣如雷贯耳,为何唯有剑圣默默无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