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特人|“商人重利轻别离”——古代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


 粟特人|“商人重利轻别离”——古代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
文章插图
粟特妇女画像图
荒凉的敦煌西北汉长城烽火台遗址,曾发现8封中世纪用粟特文写成的信札。这些信当时被折成“漂亮的小方块”,方块长9到13厘米长,宽2至3厘米,但它们不是被装在信封里的。尽管这些信来自不同的城市,但纸张的大小都是一样的,大约长39至42厘米、宽24到25厘米。可能这是那时中国纸张的“标准件”,上面记录着中世纪粟特人的相关信息以及他们的情感生活。
其中一个叫“米娜”的粟特女人在这些信里被学者们称为“女神”,在中国纸张的标准件里,她写出了自己对爱人的思念,也写出了自己的“千古闺怨”之情。
她是一个被自己的丈夫抛弃在了敦煌的粟特女人,她绝望了,她说:“我像对神一样双膝跪地,向高贵的老爷,(我的)丈夫那奈德表示祝福和致敬……当我听到你身体安好的消息,我感到自己是永远不会死的。可你瞧,我生活得……很糟糕,很不好,很凄惨,我觉得我自己已经死去!我一次又一次给你写信,却从来没有收到过你哪怕一封的回信,我已经对你完全失去了希望。”(荣新江《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
这个叫米娜的粟特女人当时已经拿不出回家的路费,她请求过一起来中国的其他粟特人的帮助,想要从他们那里弄到钱,然后回去,但现在只能让她流落他乡了。她伤心地将绝望转化为愤怒。她几乎是声嘶力竭地呼喊着说:“我遵从你的命令来到敦煌,我没有听从我母亲的话,也没有听从我兄弟们的意见,一定是我遵从你的命令那天惹恼了诸神,我宁愿嫁给猪狗,也不愿做你的妻子!”
千年以后,她的信公诸于世,文字把她的“绝境”保留了下来,让我们知道了许多年前还有这么一个小女人,一个被抛弃的女人,一个在异乡为爱情而绝望悲伤的女人,一个在大漠里面对负心男人独自啸叫的女人。是米娜的这个粟特女人,让荒凉的大漠有了人气,“千年以前的悲伤落在今天的大地上,成了一种让人感到心酸的温暖”。
这个伤心的故事的主角是一个粟特人,粟特是什么人呢?他们来自哪里?他们对我们中国的文化有什么影响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一解开粟特的秘底。
根据资料记载,粟特人在古代生活在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中古时期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担当者就是粟特人,从中国的东汉时期直至宋代,往来活跃在丝绸之路上,以长于经商闻名于欧亚大陆。 在中国古代史籍中,粟特人也被称为"昭武九姓"、"九姓胡",或就简称作"胡",他们以撒马尔干(在今乌兹别克斯坦)为中心,有九个绿洲王国,即康、安、曹、石、史、米等国。伦敦大学的Nicholas Sims-Williams教授认为:这些粟特人不仅做粟特本土和中国的生意,也做中国和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意,还做中国和印度的生意,粟特和西亚、欧洲地区的生意,他们实际上是贸易的担当者甚至说垄断者(当然,奴隶也是粟特人贩运的主要商品,官府一般保护这种交易的正常进行)。
 粟特人|“商人重利轻别离”——古代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
文章插图
宁夏博物馆里的唐代粟特人像
粟特人善经商,多豪商大贾。史载康国粟特"善商贾,好利,丈夫年二十去旁国,利所在无不至"。“商人重利轻别离”,这也是上面所讲那个叫米娜的粟特女人丈夫的缩影。
不辞劳苦,沿丝绸之路东西往返,由之形成了许多粟特聚落。例如丝路北道的碎叶城应即粟特人所筑。粟特人"父子计利",因之不存在大家族制度,而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度。这种家庭的特征是一方面非常重视父系家世,粟特人皆冠以某某是某某的儿子,父名至关重要,祖父以上就不计了。另一方面,男子成年后就须脱离家庭,自去经商谋生,孩子一降生就进行经商教育,至"男年五岁,则令学书,少解,则遣学贾, 以得利多为善"。学成了更须独立生活。开始与父母、兄弟别离分居,兄弟之间如发生利益纠纷,不耻诉于官府。兄弟、邻居之间财产分得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