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口|仰韶文化遗址的出土的小口陶瓶为什么是尖底的?

?小口尖底瓶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出土较多的陶制器物,已发现的有半坡型、庙底沟型和马家窑型三种主要形制。虽然在器型上略有差异,但都保有小口、长圆腹和尖底的共同特征。该器物最早见于距今 6500 年前渭水流域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延续至 5000 年前龙山文化早期。“其分布范围很广,西至甘、青地区,东至河南腹地,南及鄂西北汉水中游,北达内蒙古中南部、晋北、冀西北地区。”
 小口|仰韶文化遗址的出土的小口陶瓶为什么是尖底的?
文章插图
器物各要件的功能解析与使用描述半坡型小口尖底瓶多为红陶质地,呈两端被拉尖了的橄榄球状,一端为小直口,中部为长圆腹,另一端为尖底,在下腰部有对称的双耳。此外,在其细颈顶端的口部有一段被刻意加厚的突出部分,形成一个明显的口头部。尖底的功用不仅只是净水,它还特别适应于在翻耕土地上的锥插放置。锥插放置于正在耕作的田间,小口尖底瓶不仅具有取用方便和持续净水、越饮越净的良好功用。大量出土于房址、灰坑、墓葬中的小口尖底瓶,首先应是生活实用器,结合其独特的造型,其应是当时先民们所使用的“暖瓶杯”。小口尖底瓶是仰韶文化的最典型代表在仰韶文化中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

 小口|仰韶文化遗址的出土的小口陶瓶为什么是尖底的?
文章插图
造型:
小口尖底瓶功用分析讨论小口尖底瓶的功用必须先仔细分析其造型。小口鼓腹尖底肩时有耳整体瘦长。小口当与防止水撒、易倾倒或饮用时易入口而设双耳有无。其小口、厚胎、特殊的器底,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小口易密封,泥质厚胎可使温度流失减慢而特殊的尖底应在保温方面有非凡的妙用。古代先人们择水而居,依丘而住,人依附于自然而生存。如何既省力又便捷地获得生活用水,使得祖先不断地找寻和打造汲水的器械及用具,而桔槔和辘轳由于结构合理,制作简单很快便成为人们的首选打水工具,而汲水器的形态必须满足这两种简单器械的功能和力学要求,也就是通过绳索的摆动极易入水,同时水又不会溅出瓶外,于是便产生了我们所见到的小口尖底瓶的优美造型。
 小口|仰韶文化遗址的出土的小口陶瓶为什么是尖底的?
文章插图
未解之谜:
小口尖底瓶功用诸说述评最早出土的小口尖底瓶属于半坡类型,奇特的器物外形,特别是位于腰腹部位的双耳,很容易让人联想它是利用重心调节平衡的汲水器。自 1953 年出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古人的汲水器,甚至作为定论而写入中学历史教科书。但是到了 20 世纪末,一些考古和科学工作者用实物或模型进行了一系列科学测试,发现小口尖底瓶并不具有自动汲水的优越性能。因此从那时开始,反对汲水器说的呼声渐强起来,各种学说也纷纷涌现。为使读者更好地了解相关学说和本文的观点,有必要对几种主要流行学说加以陈述与评论。发现半个世纪以来,其在古人生活中的用途一直没有定论,汲水器、祭祀器、炊煮器、酒器、冥器等学说观点仍然在争论中。
汲水器说:
奇妙特性的汲水器说仍然是今天学界的主流观点。汲水器说所描述的小口尖底瓶的工作原理是:汲水时,将绳子穿过瓶子的双耳,将空瓶放入水中,它在水中自动下沉,注满水后,由于重心转移,瓶口朝上竖起,汲满水时,瓶口向上并保持平再用绳将瓶吊出水面,从而实现取满水而滴水不漏。许多考古专家都认同小口尖底瓶为汲水器。
炊煮器说:
半坡型和马家窑型小口尖底瓶大多都有双耳,双耳肯定是用来系绳提拎的,如果在火上加热用作炊煮器或埋在火堆里作暖水瓶用,那么所系绳索总会被烧断,用于系绳提拎的双耳就毫无意义了,
 小口|仰韶文化遗址的出土的小口陶瓶为什么是尖底的?
文章插图
暖水瓶说:
尖小口尖底瓶直接插入地下来放置厂旦将尖底器插入地下要比平底器直接放置在地面稳固的多。并且器身埋入地下会起到保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