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的遗产,正是在二十四节气的指引下,我们的祖先才能进行精准的耕种劳作,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生活,对于二十四节气也越来越生疏,什么节气播种,什么节气收获,都已经变得遥远而陌生,但是二十四节气对于耕种的人来说还是非常有帮助的,而我们则更加需要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和真谛,比如马上要来的冬至,在古代来说就是一个大日子。
文章插图
冬 至 是 一 个 节 日俗话说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对于冬至来说也是如此,很多人都认为冬至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并没有认为它是一个节日。冬至其实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不是每个传统节日都放假,加上现在从事农业的人少,关注的人少,所以对于冬至的重视程度没有古代那么高了。
冬至日一般都在公历12月21日到12月23日之间,农历则在十一月。冬至跟夏至一样,是一个特殊日子,冬至这天某时刻太阳将直射南回归线,也是北半球白昼最短、日影最长的一天,北极圈呈永夜状态,南极圈呈极昼状态,正是这样的一个特殊现象,让冬至成为一个人文和自然相结合的节点。冬至虽然不是一年的开始,却是一个循环的开始,因此冬至被认为是大吉之日,古人选择在冬至祭祀神灵和祖先,慢慢的形成了固定的节日,而且是非常隆重的节日,上至皇帝,下到老百姓都会选择这一天祭天或者祭祖。
阴阳五行学说归纳冬至有“一阳生”之象,由此冬至日也称为“一阳节”。由于冬至是新的循环的开始,从这天起,白天越来越长,这大概关系到所谓“阳气起”,因此就有诸多拜贺之举而令冬至增添“喜”意,因此冬至又得“喜冬”、“贺冬”、“秤冬”之称,也就有着“贺冬节”此一节日。
到了现代,随着移风易俗的推进,冬至的祭天或者祭祖的习俗都已经基本取消了,不过民间的一些习俗还是保留了下来。
古 代 皇 帝 如 何 过 冬 至 ? 前文提到,冬至对于皇帝来说是一个盛大的节日,从西周开始,冬至就有国家祀典。《周礼·春官》中就说,到了冬至这一天,要祭祀天地,当然这个时候的冬至还不是节日。到了汉朝,冬至成为了通行的节日,并衍生出了很多礼节和习俗,汉朝人比现代人要幸福,因为在汉朝,冬至这一天是要放假的,是汉朝的法定假日,这在史书上是有记载的,《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东汉王朝对待冬至的情况:“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可见,皇帝和百官在冬至这一天都是休息的。
文章插图
冬至这一天除了祭祀,那就是朝贺,一般是南郊祭天(取太阳要从冬至后从南回归线“回归”的吉兆),北郊祭地。祭祀完成以后,皇帝要朝会群臣,藩属国则要在这个时候进行朝贺。
魏晋以后,冬至这天的仪式日益隆重,仅次于元旦。朝会典礼中专门有一仪式为朝贺礼,皇帝在当中要接受各国与周边民族的使臣、以及文武百官的上表祝贺。
宋朝时候,皇帝甚至设立了冬至仪仗队,俗称“挂冬仗”,这个仪仗队统一服装,踏着整齐的步伐,护卫皇帝去祭祀,而群臣则统一服装觐见皇帝。
到了明清两朝,则在天坛祭天,地坛祭地;清朝时候皇帝祭天仪式每年都有,祈求天帝保佑、国泰民安,并已发展到极为繁琐、复杂、隆重:期间皇帝必须穿祭服、请牌神,太常寺官奏请行礼,典仪官唱赞“燔柴迎帝神”;更在东南煪柴炉升火,西南方悬望灯,乐队齐鸣。可见,清朝皇帝在冬至这天有多么的重视。
民 间 百 姓 在 冬 至 吃 什 么 ?皇帝为了国泰民安祭祀天地,民间老百姓在冬至这一天则相对简单,主要还是祭祖和朝贺,另外就是走亲访友和穿新衣,老百姓如此做的意义就在于扶阳,这是对未来美好的向往,到了冬至即使借钱也要置办新衣。
- 本是边陲无名小国,却被金庸带火,皇帝成为家喻户晓的绝世高手
- 白居易死后,皇帝写下一首诗悼念他,千古罕见
- 明清机构之都察院:劝谏皇帝只是一个笑话,全方位无死角监察百官
- 史上唯一不重男轻女的朝代,女人可以离婚改嫁,连皇帝都支持女权
- 敌国派才子来谈判,群臣被辩的不敢应战,皇帝笑道:叫文盲和他谈
- 《乾隆皇帝松荫挥笔》横轴 张宗苍-中国名画鉴赏语音讲解
- 它是古代吉祥宝物,人见人爱广受贵族欢迎,却受到一位皇帝的厌恶
-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除不尊崇孟子之外,还做了三件令人费解的事情
- 他被称为“菩萨皇帝”,遣散后宫嫔妃,从不近女色,死因却成笑谈
- 乾隆皇帝一生写了四万首诗,但仅一首入选小学课本,学生却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