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不好的咳嗽?另辟蹊径解

有句话说"外不治癣 , 内不治喘" , 咳嗽一病临床极其常见 , 但是临床效果不尽人意 。 咳嗽一病 , 历代医家研究甚多 , 《素问·咳论》论述了"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 非独肺也 。 "并详细描述了五脏咳和六腑咳的症状 。 医圣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论述更多关于咳嗽的证治 , 并设有肺痿肺痈咳嗽上气专篇论治 。 如外寒里饮小青龙汤 , 咳而呕渴猪苓汤 , 咳而上气射干麻黄汤 , 咳而喘小青龙加石膏汤 , 咳而脉浮厚朴麻黄汤 , 清肺平喘麻杏石甘汤等等 。 在现行教科书上把咳嗽分为风寒咳嗽、风热、燥热、痰湿、肝火等 。 尽管这样 , 我们在临床中 , 遇到一些咳嗽时 , 仍无效果 。
治不好的咳嗽?另辟蹊径解文章插图
比如 , 在临床中经常见到患者咳嗽 , 受凉所致或遇冷则发 , 我们心中就想到小青龙汤 , 投之用之 , 初起有效 , 继而毫无效果 。 为什么看似很简单的风寒咳嗽 , 治疗月余 , 竟无寸功 , 是中医不行?还是我们辨证不对?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去研究 。
笔者查阅大量文献 , 在汗牛充栋的医学资料中 , 发现了一些"新的"东西 。 明傅滋辑《新刊医学集成》中记载"感冷则嗽 , 膈上有痰 , 二陈加枳壳、黄芩、桔梗、苍术、麻黄、木通、生姜" , "咳嗽遇冬则发 , 此寒包火也" , 清罗国纲《罗氏会约医镜》"凡干咳嗽 , 暴得者乃火郁于肺中" 。 看到这里 , 想到前面所提到的情况 , 我们不禁思考 , 为什么遇冷则发 , 遇冷咳嗽的投之辛温散寒止咳的无效 , 难道说根本不是寒证?在清代沈鲁珍《沈氏医案》中可以找到答案 。 其中有一则医案 , 寿南兄咳嗽 , 因冬受寒邪所致 , 医家用参芪白术无效 , 沈氏诊其脉洪大而弦 , 断为寒束火 , 内火郁而不舒 , 用豁痰理气之品治之 , 果获痊愈 。 处方:柴胡、黄芩、甘草、枳壳、半夏、青皮、陈皮、栀子、香附、前胡 。 在路又高案中 , 向有咳嗽之病 , 遇风寒即发 , 此痰火咳嗽也 , 脉左手弦 , 右手滑大带数 , 亦用豁痰清火之药治之 。 如半夏、陈皮、苏子、杏仁、瓜蒌、桔梗、黄芩、枳壳、桑皮、栀子、石膏、甘草之类 。
我们从上可以看出 , 遇风寒所发咳嗽 , 不一定就是表证 , 寒证 。 因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 , 气虽有表里之分 , 确是一气耳 , 表不通导致里不通 , 里不通亦会导致表不通 , 体内有积滞 , 积滞化火;或素体阴虚火旺 , 遇风寒后 , 寒邪与体内伏火相战 , 咳嗽而发 。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火郁”咳嗽!
火郁咳嗽临床表现:咽痒咳嗽 , 干咳或咳痰不多;虽受寒而起 , 遇冷咳嗽 , 并不能代表患者怕冷 , 也不能误认为患者是寒证;舌象 , 患者舌质红 , 苔或白或少苔;脉象在甄别咳嗽时最为重要 , 火郁咳嗽脉象右寸脉数 , 提示肺中有郁火 , 或两寸脉皆数 , 此火刑金也;关尺或滑或数 。 火郁咳嗽病因:今时之人 , 嗜食辛辣 , 熬夜 , 情绪过极相火妄动 , 痰热蕴结于内 , 外受风寒 , 外寒触动内热 , 上扰肺气 , 肺气不清 , 故而咳嗽 。 治则治法:清降肺气 , 兼以滋阴降火 , 如有外寒 , 酌加疏散外风药 。 在《鲁峰医案》中记载一方:鲁氏命名为清金止嗽汤
组成:生地 知母 天冬 麦冬 川贝 黄芩 桔梗 天花粉 竹茹 栀子 甘草
【治不好的咳嗽?另辟蹊径解】鲁氏曰"土为金母 , 故胃热则刑金也 。 肾为肺子而金水相生 , 故以生地为君滋阴凉血而清燥金 , 知母益水而清肺金 。 天冬麦冬入手太阴气分 , 清金降火 , 益水之上源而抑胃火冲逆 , 川贝母散肺间之郁热而清痰止嗽 , 黄芩桔梗泻阴火而清肺热 , 利肺气而豁痰 , 花粉竹茹除胃间之滞热而清胃腑之郁火 , 栀子清三焦之热而去火郁 , 甘草清热而调和诸药 。 "
笔者根据鲁氏方化裁 , 拟定一方:桔梗 浙贝 连翘 北沙参 茯苓 陈皮 薄荷 蝉蜕 天花粉;若有风寒加荆芥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