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乌台诗案”是因为哪首诗引起的?


 苏轼|“乌台诗案”是因为哪首诗引起的?
文章插图
苏东坡险些丧命的“乌台诗案”:遭小人陷害,皇帝都救不了他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东坡迁湖州太守。在赴任湖州的途中,苏东坡向朝廷写了《湖州写表》,其中有两句话:“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因为这两句充满讽刺意味不合时宜的两句话,不久,苏东坡即遭受小人陷害,酿成两宋史上轰动一时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苏东坡因此险些丢了性命。
 苏轼|“乌台诗案”是因为哪首诗引起的?
文章插图
例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一句,原本是苏轼说自己没有读通律法书籍,因而无法扶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明君主,然而这句经过被御史们曲解,成为讽刺皇帝无能的诽谤之词。又如“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一句,被曲解为反对朝廷兴修水利工程。再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一句,被曲解为在讽刺新政的盐政举措。总之一句话。新党的一些官员就是要想方设法证明苏轼在讥讽皇上和宰相。不久,苏轼被逮捕入御史台狱。元丰二年(1079)十月二十八日,为表示自己的宽大胸怀,宋神宗免除了他的死刑,将其流放到黄州(今湖北黄冈)。
 苏轼|“乌台诗案”是因为哪首诗引起的?
文章插图
真正在“乌台诗案”中对挽救苏轼起到关键作用的,竟然是苏轼的两大政敌,变法派前后两大领袖——王安石、章惇。“乌台诗案”初起时,王安石已罢相,闲居金陵。当他听闻此事后,颇感惊异,虽然苏轼属于保守派,可王安石并未因政见不同袖手旁观。很快,王安石就给神宗写了一封信,信中最为关键处,是这样一句话: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这是一句能顶一万句的话。他没有从搭救苏轼的角度说事,而是站在神宗的角度去评价问题。这是盛世,您是圣君,您可不能做杀才士这种事情啊!对您的名声不好。
 苏轼|“乌台诗案”是因为哪首诗引起的?
文章插图
乌台诗案本质上是一场官场迫害,是一场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