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可爱的小编难道不值得一个关注吗正好你需要,刚好我拥有,欢迎大家一起品读这篇文章。韩非子在《五蠹》中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不管皇帝喜不喜欢,老百姓都希望世间侠客越多越好,中国的侠文化源远流长,被载入史册的大侠也是数不胜数,就连《史记》中也专门有一篇《游侠列传》。咱们今天的话题,就是《水浒传》中的侠文化:仗义疏财扶危济困者皆可称侠,会不会武功并不重要,大侠的标志物,也并不是腰间宝剑和手中钢刀。如果我们细看《水浒传》,就会发现除了梁山一百单八将,水浒传中还有两人可以称侠,其中一人甚至可能并不会武功。一、侠文化的滥觞与传承
文章插图
按照侠的行事特点,一般分为游侠、豪侠、节侠、气侠、轻侠,而按照他们的身份地位,又可以分为侠客和侠士——客和士是古代两种不同的身份:王、侯、卿、大夫、士,士是最低一级的贵族,同时也可能是最高一级的平民,为士农工商之首;客则不必解释,孟尝君门下有三千食客,这食客就是典型的客,跟主人有依附关系但却没有从属关系。客中之侠称为侠客,士中之侠称为侠士,最后无论什么身份和行为特征,都可以被称为侠客与侠士,其中名气比较大的被称为大侠,官方的称号为“豪猾大侠”,并不完全是褒义词。侠文化之滥觞,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受墨家思想影响,很多人(不管是不是墨家弟子)都以“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急”为处事原则,他们认为:“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身也,顾曰万事莫贵于义也。”这就是侠的核心思想:舍己为人、救人之困、成人之美、舍生取义。侠文化滥觞于《墨子》,在诸子百家门徒中也有较深影响,就连儒家最后也接受了侠文化并在传承过程中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文章插图
司马迁在《史记》中剖析了侠文化及侠思想的历史原因及社会影响:“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诚使乡曲之侠,予季次在司马迁笔下,除了豪猾大侠,还有布衣之侠、闾巷之侠、匹夫之侠,这些侠客侠士之外的平民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从汉朝开始,侠之称号就不再是士与客这两个阶层的专属,平民百姓只要有扶危济困之心、舍生取义之举,均可被称为侠。梁山好汉中的一部分人,就是属于侠客侠士之外的平民之侠,比如鲁智深,比如史进。为了便于读者诸君直观了解侠与盗的区别,咱们今天就以《水浒传》为例,来看看梁山一百单八将与梁山好汉之外的人物,哪些可以称为侠,哪些只能算是盗。二、梁山一百单八将,百分之九十以上不可称侠
文章插图
都说梁山好汉“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但是在水浒原著中,梁山一百单八将中肯舍己为人扶危济困的不超过十个人,也就是说:梁山一百单八将,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不可称之为侠。像关胜呼延灼董平那样的降将,固然没有资格称为侠,就连托塔天王晁盖和智多星吴用以及阮氏三雄,也都不可以称之为侠:他们智取生辰纲,并没有将一枚铜钱用来扶危济困,除了私分了一部分,都用来打赏梁山小头领和小喽啰了。晁盖等人是取不义之财,作不义之用,跟劫富济贫有本质的区别。阮氏三雄的人生理想,也不是要等贵贱均贫富,而是只想让自己过上好日子,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们可以不顾一切:“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官司,论秤分金银,异样穿绸锦,成瓮吃酒,大块吃肉,若能够受用得一日,便死了也开眉展眼。”
- 他在梁山屡立奇功却默默无闻 流落海外终成一国之主
- 梁山三大女将,两位都爱开店,一位做正经生意,另一位却要人性命
- 北宋灭亡时梁山好汉大部分还在世,他们表现怎样?真令人失望透顶
- 除了宋江,还有哪些人在梁山拥有实权
- 梁山最不合群的好汉,在梁山没一个朋友,生病后没人照顾病逝
- 贾宝玉除了衔玉而生之外,还有哪点让贾母如此喜爱
- 此人虽在梁山扮演不起眼小角色,但却对梁山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李逵等几个梁山恶霸 要是碰见武松鲁智深 连认怂求饶的机会都没有
- 卢俊义上梁山,是中了吴用的奸计,也是他自己太过糊涂
- 梁山征讨田虎第四战,林冲首次负伤,取胜要靠外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