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欺世盗名”还是“侠义心肠”战国四公子之孟尝君的人设反差( 二 )


 战国|“欺世盗名”还是“侠义心肠”战国四公子之孟尝君的人设反差
文章插图
冯谖这个人可能乍一听不太熟悉,但“弹剑作歌”、“狡兔三窟”的故事就是以他为主人公的。冯谖投奔孟尝君的现场可以说非常滑稽,孟尝君问他有什么本事,他直言自己什么本事都没有;孟尝君又问他有什么爱好,他又说自己没什么爱好。于是,孟尝君看他可怜,以为是想来讨口饭吃的,但也好意收留了他,只不过地位在门客中不高而已。地位低,每天的饭食就不好,于是冯谖弹着自己的长剑唱歌,说“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听说之后,想起了当时和冯谖谈话的场景,怀疑这是一个有本事的人,只不过在试探和藏拙,于是就改善了他的伙食。结果没几天,冯谖又弹剑唱歌:“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孟尝君见此,于是给他配了车驾。但是,又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再次弹剑:“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孟尝君就问他,家中是否还有亲人。冯谖说老母尚在,于是孟尝君就供养其母。这样之后,冯谖就满足了,不再弹剑唱歌。
 战国|“欺世盗名”还是“侠义心肠”战国四公子之孟尝君的人设反差
文章插图
但这种“贪得无厌”的行为遭到了其他门客的厌恶,而冯谖也一直没有为孟尝君贡献有价值的谋略,逐渐被边缘化。直到有一天,孟尝君家中粮食不多了,需要派人去自己的封邑中收取税租,想起来冯谖一直闲置,就派他去做这件事。冯谖临行之前,问孟尝君,需不需要顺便买点什么东西回来?孟尝君告诉他自己看着办就行,家里缺什么就买点什么。冯谖到了薛邑之后,告诉百姓,孟尝君见到大家谋生不易,就免除了债务。而这件事情传到了孟尝君的耳中,使得他非常不高兴,对冯谖进行了责问。冯谖说:“您让我家中缺什么就买什么,所以我为您买来了义这种东西。”当时孟尝君还不理解,心中埋怨冯谖,但又不好反悔,并没有理解出冯谖的真正用心。直到第二年,孟尝君被齐国国君罢黜,回到薛邑之时,百姓夹道欢迎,非常拥护他,孟尝君才知道冯谖给自己带来了多么好的声望。故事还没完,冯谖说“狡兔三窟”,如今薛邑只不过是一窟而已,他要为孟尝君再打造“两窟”。
 战国|“欺世盗名”还是“侠义心肠”战国四公子之孟尝君的人设反差
文章插图
于是,冯谖出使梁国,对梁惠王说,孟尝君如今被齐国黜落,梁国应该赶紧捡便宜,把他招揽来,必然能使梁国富强。梁国派遣使者,持黄金千斤,车架百乘,以大将军之位多次恳请孟尝君赴梁。孟尝君听从了冯谖的建议,均委婉拒绝。齐国君臣听说了这件事之后,才感到后怕,孟尝君的声望原来如此之大,让这样一位对齐国情况了若指掌的人去其他国家做官,那是齐国的损失。于是,齐国君臣向孟尝君认错,并且在其封邑中建立宗祠,彻底稳固了孟尝君在齐国的地位。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孟尝君其实没有做什么太有影响力的事情,这一系列的运作都是其门客冯谖的功劳,而营造的内容就是孟尝君的名声而已。也就是说,孟尝君其实并没有显现出多大的才能,只是靠着名声就成就了自己的高位。这从侧面说明了其“欺世盗名”的实质。
 战国|“欺世盗名”还是“侠义心肠”战国四公子之孟尝君的人设反差
文章插图
不过话又说回来,孟尝君擅长“养士”也是一种本事,打造“人设”非常成功,本身也有不俗的能力,只不过其成功更多的是依靠“名声”,而不是自身的功绩而已。不论怎么说,“欺世盗名”也是成功的一种手段,谁说“擅养士”就不是一种本事呢?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待晓儿北宋时期,苏轼和司马光反对的“王安石变法”,其问题出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