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欺世盗名”还是“侠义心肠”战国四公子之孟尝君的人设反差

那么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的全部内容了,欢迎留下你的想法,大家一起交流探讨。有时候相遇是一种缘分,一种运气,有事一种巧合,而您却刚好遇见了小编我。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在后世有两种截然相反的面目:即侠义心肠和欺世盗名。有趣的是,前一种多是民间形象,常见于小说演义、话本戏文中;后一种多是文人评价,常见于评论性的史学著作里。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孟尝君的形象出现了如此大的反差呢?其实症结就在于两个字:门客。
 战国|“欺世盗名”还是“侠义心肠”战国四公子之孟尝君的人设反差
文章插图
史学家的眼光:用“鸡鸣狗盗”来欺世盗名“鸡鸣狗盗”的故事就是说孟尝君的两个门客。话说,齐国的孟尝君擅长“养士”,号称有三千门客,只要有一技之长,都能得到孟尝君的青睐。其中就有两个人,一个擅长学习公鸡啼鸣,另一个擅长像狗一样偷偷摸摸地钻洞。按理来说,这两种技能根本就算不得什么“本事”,但孟尝君还是接纳了他们,没想到却在关键时刻救了自己一命。有一次,孟尝君出使秦国,没想到却被秦昭王强行扣留下来。秦王久闻孟尝君大名,想要他留在秦国效力,并且准备给予高位。但是很多大臣并不同意,对秦王说,孟尝君的封地、家人都在齐国,他本身又是王族,怎么可能真心为秦国效力呢?那么,这样一个有本事的人,既然无法被秦国所用,宁可杀掉也不能放他回齐国去。
 战国|“欺世盗名”还是“侠义心肠”战国四公子之孟尝君的人设反差
文章插图
孟尝君听了这样的风声之后非常担忧,性命危在旦夕,于是想用重金贿赂秦王的妃子,希望能让秦王放自己回国。秦王妃答应了孟尝君,但条件是必须送给她一件狐白裘,就和他送给秦王的那件一模一样才行。这就难办了,这件狐白裘是齐国至宝,独一无二,已经被孟尝君送给了秦王当礼物,上哪去找另一件一模一样的呢?就在这个时候,那个会“狗盗”的门客自告奋勇地站了出来,深夜潜入秦宫,将这件狐白裘偷了出来,送给了秦王妃。秦王妃非常高兴,于是就劝说秦王,成功说服他不要杀掉孟尝君,并且准备在两天之后为其践行。孟尝君得到确切消息之后,又忧又喜,喜的是暂时性命无碍,忧的是担心两日的时间里又出变故,于是决定连夜逃离。
 战国|“欺世盗名”还是“侠义心肠”战国四公子之孟尝君的人设反差
文章插图
等到他率领着一众门客逃到秦国边境函谷关的时候,天光还未大亮,城门没开,他们出不去。但又不敢原地等待,担心秦王派军队抓他们会去。正焦头烂额之际,那个会“鸡鸣”的门客站了出来,将公鸡的鸣叫声学得惟妙惟肖,引起了真正公鸡的啼鸣,这就让守关将士误以为到了时间,于是打开了关门,放走了孟尝君。这个故事本来是为了说明孟尝君对于“人才”提拔的不拘一格,但在研究历史的学者眼中却不这么认为。很多史学家认为,孟尝君的“门客”中有着大量的“鸡鸣狗盗”之徒,说明并没有什么真本事。其实想想也对,孟尝君率领着一大批门客去访问秦国,却在被扣留之后束手无策,只能依靠“鸡鸣狗盗”这种见不得人的技巧逃生,那么其他的那些所谓的“门客”又有何用呢?
 战国|“欺世盗名”还是“侠义心肠”战国四公子之孟尝君的人设反差
文章插图
如果手下尽是这些“鸡鸣狗盗”之徒,以及连“鸡鸣狗盗”都不如的门客,孟尝君收留这么多门客的目的就显而易见了。他并不是想利用这些门客为其排忧解难,只不过是想“千金买骨”,为的还是自己“礼贤下士”的名声罢了。利用众多门客来为自己打造一个“折节下士”、“仗义疏财”的名声,这不就是“欺世盗名”吗?民间口碑:仗义疏财,折节下士和很多史学家不同,孟尝君在民间文学中的形象以正面居多,尤其是小说演义、评书戏文等形式。比如说《隋唐演义》中,秦琼秦叔宝就有“小孟尝”之称;《水浒传》对于宋江的描述也有“声名不让孟尝君”的评语。这就和孟尝君“仗义疏财”、“折节下士”等等表现有关了,这样的行为极容易受到民间人士的好评。但是,孟尝君也有一些比较有能力的门客,他们的故事也为其“擅养士”的声望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