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从睡虎地秦简到《秦砖》,有关秦朝兴亡的千年探讨
1975年,考古人员在湖北云梦县的一座秦代古墓中,发现了一批珍贵的竹简,也就是今天人们所称的“睡虎地秦简”。
墓主人名字叫“喜”,是秦代的一位基层官吏,他酷爱律令,以至于死后随葬的物品,没有贵重的青铜金银器皿,取而代之的是数以千计、写满法律条文的竹简。
根据考古复原图,喜入葬时,他的头颈下方、身体两侧、脚部、腹部,都堆满了竹简。喜对于法律的痴迷,由此可见一斑。我们透过这些千年前的竹简,也得以一窥秦朝律令体系。
文章插图
睡虎地秦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涵盖了经济、法律、政治、医学、乃至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其丰富与严密令人叹为观止。其中的《封诊式》一则,对于犯罪现场勘验、审讯等有十分详尽的规定,《田律》中对于不同时令捕鸟、砍伐等,也有细致说明。
然而,纵有先进和完善的律令制度,在秦始皇完成统一六国大业后仅仅15年后,还是迎来了覆灭的结局。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在过去两千多年时间里,探讨秦之兴亡的文章、书籍层出不穷。《史记》中,批判秦始皇的凶残暴虐,秦二世胡亥穷奢极欲、滥用奸佞,太史公认为这是秦“倾危之患”的根源所在。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秦未能“使六国各爱其人,秦复爱六国之人”,使得秦亡成为必然。贾谊的《过秦论》,则以秦“仁政不施”为切入点,梳理秦统治的种种失当之处。
最近读到一本秦史专著《秦砖》,作者刘三解另辟蹊径,从制度经济学视角,结合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张家山汉墓竹简等考古发现,以及大量的史籍资料,对秦朝制度的诸多侧面,如戍制度、对待商业的态度、军功制度、郡县制度等,进行深入解读。
文章插图
初读《秦砖》,常常会有一种“颠覆”之感,因为书中给出的许多结论是“反常识”的,但细细读来,作者严密的论证分析、翔实的资料,又令人十分信服。作者刘三解是凤凰网历史频道的创始主编,他的写作既保证了史学专著应有的专业性,行文风格又流畅自然,不会晦涩难懂,因此,对于想要深入了解秦史的读者来说,这本《秦砖》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佳作。
02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秦朝:前承周制,后启汉唐
在历史学领域,素有“汉承秦制”之说,西汉初期直到汉武帝时期,对秦代制度多有沿袭和参考,《史记》中也有“(汉)袭秦故,自天子称号下至佐僚及宫室官名,少所更改”的记载。
事实上,不止是西汉,直到唐朝、明清的制度体系中,或多或少都有“秦制”的影子。如果将时间线往前追溯,我们不难发现,秦制中的郡县制、军事体系等制度设计,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袭了周朝、六国的制度要素。因此,说秦制“前承周制、后启汉唐”并不为过。
文章插图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制度本身是有“惯性”的,不同朝代、不同时期的制度虽然处于动态调整之中,但彼此之间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在《秦砖》中,作者不时以史料记载更丰富的汉制为线索,寻找秦制的蛛丝马迹,或者从时间脉络角度,对不同朝代的制度演变历程进行系统梳理。
以“徭戍”制度为例,秦制之下,徭戍分为两大类:一是以月为单位的常态性“徭戍”,二是非常态的“发徭”“兴徭”。西汉时期,两者均被“常态化”,期间出现过“三更”“岁更”“月更”等制度调整,“服徭”的内容,除了戍边之外,还包括运输、修河治水等活动。到了唐代,则逐渐演变为以岁更为特点的“镇戍”,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在诗中写:“往年镇戍到蕲州,楚山萧萧笛竹秋。”
- 云梦举行睡虎地秦简出土45周年纪念活动
- 每个人都要为的兴衰负责
- 是功臣也是叛徒,作为元老又卖国前蜀兴亡中的重要人物
- 清朝|顺治继位,多尔衮为何不造反?一相士道出实情:兴亡都在孤儿寡母
- 辽宋夏金|燕云十六州:北宋王朝的遗憾之地,何以看尽华夏千年兴亡?
- 兴亡|《大秦帝国》描述秦兴亡过程的历史著作,中国历史上的黑洞时代
- 先秦时代|闽越国的兴亡历史
- 兴亡|断臂的武松施耐庵的苦心,六和寺里看尽大宋兴亡
- 正确|"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说法正确吗?现在的人还有这种意识吗?
- 基石|宁国府贾敷之死揭秘:撬动贾府兴亡基石,是贾家抄家的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