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未全开,月未全圆。盛开则败,全圆则缺。人生最美好的境界,都在将满未满的期许中。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千百年来也是告诉了我们,凡事留有余地。
文章插图
宋代的邵雍在他的《安乐窝中吟》中如此写到,“美酒饮教小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美酒饮至小醉,好花看到半开,留一分清醒,余一份期待,在诗人眼里,才是人生最佳的享受,更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大家都熟知在绘画中有一种技法叫做“留白”,好的画家会以“留白”的艺术为画面营造出一种丰富的层次感,从而为观众留下余味悠长的想象空间。通篇笔酣墨饱,不留余地只能是拙劣的匠人所为。
文章插图
宋徽宗书画造诣颇高,便常常喜欢出题考众画家。有一次他突发奇想,给画家们出一“深山藏古寺”的考题。有的画家不是画庙之一角飞檐,便是呈现出寺外一处墙垣,他们以为自己已经将题目中“藏”之意境表达得够含蓄婉约,但最后中选者却是如此一幅画面:在崇山峻岭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乱珠溅玉,泉边有一老和尚在将泉水一瓢瓢舀至身边的桶里。
有和尚在此处提水,附近一定有寺庙;僧人已老态龙钟,此庙便非新寺。通过这样的想象与推理,“深山藏古寺”的意境便悠然呈现。这样的留白,不可谓不高!
艺术中需要留白,生活中更需要留白,因此,懂生活的邵雍才会饮酒只至小醉处,赏花欣于半开时,但如此佳境未必所有的人都认同,所以才有狂饮如注的李白做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的放浪形骸之举;所以才有恃才傲物的杨修聪明使尽,被曹操枭首的悲剧。
而历史上懂得留白之道的范蠡却能在辅佐越王勾践成功灭吴后急流勇退,驾一叶扁舟逍遥于湖光山色之间,后经商成为一代巨贾。他曾告诫另一功臣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文种不听,后被赐死。
文章插图
我们中国人凡事都太讲究圆满,太追求一种酣畅淋漓的人生理念了,所以古典戏曲中几乎都是大团圆的结局,连阿Q临刑前都要竭力将那个代表着自己名字的圆圈画得更圆一点。但幸亏我们的老祖宗也能通过生活中的诸多现象和历史上的无数教训,总结出“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的道理。
欧阳修在他的《伶官传序》中总结后唐庄宗李存勖先得天下后失天下时,批评他“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物力用尽,富贵享尽,自满骄纵的结果必是如此。
文章插图
留白有时看似是一种缺憾和不完美,但却是一种做人的智慧和生活的艺术。孔子一直推崇“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交往境界,不浓甜似醴,不如胶似漆,因为这其中没有利益的孱杂,没有蝇营狗苟的权谋,所以,才会以兴趣相应,以心灵来共鸣。《世说新语》中有一个著名的“雪中访戴”的故事:东晋名士王子猷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喝酒喝到小醉,突然想起了著名的隐士戴安道,便连夜乘舟去看他。到了戴宅的时候,天色已亮,王子猷没有去敲门,却命令船夫开船回家。船夫问他为什么不进去,他回答说,“我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样的神交令人激赏不已,虽未见真身,扺掌而谈,但在某个精神的交汇点上,他们已经达成了一次不足为外人道的契合。
文学、音乐上有“不着一字,而形神俱备”、“无声胜有声”的留白。艺术大师往往都是留白的大师,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见一幅画中,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而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予人以想象之余地,如此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正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
- 农村老话说:“一人不喝酒,二人不打牌”,啥意思呢?看完明白了
- 梁山小兵生活如何?他们能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么?结果令人失望
- 这仗打得真奇怪:吴用不挖坑 公孙胜不做法 鲁智深武松喝酒偷笑
- 晁盖等人劫取生辰纲时,如果杨志没喝酒,结果会怎么样?
- 日本90岁“风流”尼姑,大口喝酒大口吃肉,曾梦想当一名中国人!
- 朱元璋|朱元璋除夕微服私访,被一小官拉着喝酒唠家常,不料次日官升十级
- 隋唐|隋唐英雄中最威风的神兽坐骑,喝酒吃虎豹,最后绝食而死
- 清代文豪:这不可能是李白写的,网友:还以为是酒鬼编的喝酒段子
- 白居易晚年的快活诗,闲来赏月喝酒吟诗,读完实在痛快,人人羡慕
- 林清玄找古龙约稿,古龙说:要稿子可以,你要陪我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