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爱|民国天津玩闹人很讲究,袁世凯儿子玩到死,大收藏家专爱煎饼馃子

天津人好热闹,马志明先生在相声里说过,有老者为了看哪里着火,天天登梯子墙头,火不大还抱怨“没火苗子”!
这种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爱好,让天津人对绝活、奇人格外看重;这也是天津话里“大耍儿”不算是个纯贬义词的原因之一。
好勇斗狠、欺行霸市是愣子和混混儿,大耍儿的本意还是要“耍”起来。
 专爱|民国天津玩闹人很讲究,袁世凯儿子玩到死,大收藏家专爱煎饼馃子
文章插图
茶馆旧照
1930年代天津茶园众多,宝和轩水铺每到下午三点,评书表演场里就座无虚席。
其中一位听书的爷很有看点。这位爷玩扇子,一个人占着一张八仙桌,一壶茶,据说茶具是他自己带来的,桌上放着十几把折扇,听一会儿书,拿起一把扇子,呼啦一下展开,轻轻地扇几下,也不是扇凉风,就是向人们展示他的雅兴,放下扇子,又听一会儿书,再打开另一把扇子,这把扇子更珍贵了,据说是唐伯虎的题画,吓得说书人连词儿都忘了。
这才是“耍儿”。
专爱|民国天津玩闹人很讲究,袁世凯儿子玩到死,大收藏家专爱煎饼馃子】天仙茶园上演杨小楼的《金钱豹》,亮相扔叉,威风凛凛。大喊一声:你且闪开了!
 专爱|民国天津玩闹人很讲究,袁世凯儿子玩到死,大收藏家专爱煎饼馃子
文章插图
从那一天开始,天津大街小巷“闪开了”成了一代网红词儿。
这也是一种“耍儿”。
天津人就是爱这种“不务正业”的玩儿,而且能玩出花样来。如今天津在中国文玩界有一号,也是这种传统的延续吧。
到了晚清民初的遗老新贵身上,这种耍儿就成了名士范儿。
袁世凯的二公子袁克文就是这么一位“大耍儿”。
袁克文号称自幼就聪明过人,一目十行,过目不忘,而且作诗、填词、写文章是样样精通,一笔字更是潇洒风流,还把昆曲唱的婉转动人,据说当时的曲馆只要挂出“名票”袁克文的名号,必定场场爆满。他对人物心理的把握入微,或挑眉莞尔,勾人心魂,或慷慨悲壮,使得听者默默垂泪,就连梅兰芳听完都赞不绝口。
 专爱|民国天津玩闹人很讲究,袁世凯儿子玩到死,大收藏家专爱煎饼馃子
文章插图
这些是老百姓看不到的,天津人就对袁二公子那场大殡“念念不忘”。
1931年,42岁的袁克文因病去世,家里只有20元钱。所幸他曾花80万“买”来的青帮“大”字辈身份起了作用,帮里的徒子徒孙们凑钱帮他办了一场体面的葬礼。
 专爱|民国天津玩闹人很讲究,袁世凯儿子玩到死,大收藏家专爱煎饼馃子
文章插图
袁克文这张照片有点青帮帮主的范儿。
据说出殡那天,许多和尚、道士、尼姑、喇嘛等多达4000多人送路,最特别的一队是由上千名妓女自发组织而成的送葬队伍,这群妓女统一装束,头系白绳,胸前佩戴着袁克文的头像徽章。而这一支特别的送葬队伍的出现,更是抢了当时也前来祭拜的徐世昌、于右任等名流的风头,轰动一时。
方地山为其撰写碑文:才华横溢君薄命,一世英明是鬼雄。
天津人对这事印象深刻,后来只有还有小蘑菇的葬礼能相提并论。
有人说,袁文会被枪毙后,也办过一场大殡,可这种汉奸混混儿还是别拿出来现眼的好。
生死是大事,吃喝也不是小事。
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一生爱好收藏,曾向国家捐献了李白的《上阳台帖》。
 专爱|民国天津玩闹人很讲究,袁世凯儿子玩到死,大收藏家专爱煎饼馃子
文章插图
这位张公子少年时代在天津读书,极爱唱戏,天赋还高于袁克文。可惜嗓音不好,在大舞台演出连前五排都听不清,因此落了个“张电影儿”的绰号,说听他唱戏像看无声电影。
 专爱|民国天津玩闹人很讲究,袁世凯儿子玩到死,大收藏家专爱煎饼馃子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