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搞笑豫西八大碗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1811年11月26日,正是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这一天,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曾麟书一家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之中。21岁的曾麟书喜得贵子,高兴得不得了。在这之前,曾麟书已经有了一个女儿曾国兰。如今,再添一个男孩,如何不叫人喜笑颜开。曾麟书给这个男孩取名“子城”。这名叫曾子城的孩子,就是后来鼎鼎有名的曾国藩。
文章插图
曾国藩所在的家庭,是一个耕读家庭。所谓耕读,是一种半耕半读的生活方式。农忙时,放下书本去耕作,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农闲时,拿起书本来苦读,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曾国藩的祖父叫曾玉屏。曾玉屏少年时游手好闲,整天在湘潭市井间游荡、鬼混。有一个老人讥笑他将来要成为一个败家子。这句话刺痛了曾玉屏的神经,他当即卖掉骑到湘潭的马匹,徒步几十里山路回家。曾玉屏从此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勤奋耕作,悉心经营,将他的家庭变成远近闻名的殷实家庭。不仅如此,曾玉屏还严格要求3个儿子发奋读书,希望他们通过读书考取功名。
文章插图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成本很高,一般农民家庭根本就承担不起。好在曾玉屏为后代积累了一份厚实的家底,足以支撑曾麟书三兄弟读书。可是,读书这件事,不但考究物资基础,还考验天分。曾麟书在读书这件事上,并没有体现出很高的天分。我们知道,科举考试总共有四大关,一是童子试,二是乡试,三是会试,四是殿试。童子试是所有考生面临的第一道关口,又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只有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后,才算考取了秀才功名,有资格进入下一阶段,参加乡试,考取举人。
文章插图
曾麟书10多岁就进入考场,参加童子试。按照我们的理解,童子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一关,难度应该不会很大吧?可是,曾麟书每一次参加童子试,均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尝够了名落孙山的痛苦。根据资料显示,曾麟书一共参加了17次童子试,前16次都失败了,直到43岁那年,才在第17次童子试中幸运地过关,考中秀才功名。这一年,曾麟书的儿子曾国藩都已经21岁了。那么,曾国藩读书的天分怎么样呢?开始看起来还是蛮顺利的。曾麟书是私塾老师,耳濡目染之下,曾国藩6岁就进入私塾,发奋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
文章插图
这一切让曾麟书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他认定了,曾国藩是一棵读书的苗子。于是,在曾国藩14岁时,就心急火燎地把他带进考场,跟自己一起参加考试。父子双双赴考,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有意思的是,曾国藩也跟父亲一样,连续5次参加童子试,都以落榜而告终。于是,父子双双落榜,成为当地一道津津有味的话题。对此,曾国藩不无自嘲地:“府君(曾麟书)既累困于学政之试,厥后挈国藩以就试,父子徒步橐笔以干有司,又久不遇。”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曾麟书、曾国藩父子奔波考场的情景。到了考试的日子,他们父子一大早天不亮就起床了,在曾玉屏的目送下,匆忙奔入黑黢黢的夜色里。他们携带着沉重的考篮,徒步走100多里山路,来到湘乡县城参加县试。县试结束后,又风尘仆仆地徒步200多里,来到长沙府,参加府试和院试。当所有的考试都结束后,他们依然徒步走回来。
- 曾国藩的三十六字诀:字字千金
- 黑道宠文“战少,夫人去找您父亲单挑了”告诉他别伤着我媳妇儿
- 曾国藩:一个有所成就的人生,先从治家开始
- 《曾国藩家书》:对人要宽严相济,办大事要有人才备份
- 曾国藩:看人长处,帮人难处,记人好处
- 曾国藩: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
- 知名作家:因为其父亲是侵华日军,因此他拒绝生育和吃中国菜
- 曾国藩一生信奉的八大处世哲学
- 高考中的“神仙”卷面,字迹工整如印刷体,文笔再烂也能得高分?
- 曾国藩人生有三不斗,越是不斗越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