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在“重塑中的世界”,以诗篇铸就人类总体意识和精神高度( 二 )


重塑|在“重塑中的世界”,以诗篇铸就人类总体意识和精神高度】于非常时期的诗歌写作,本身就对写作者提出了额外的要求。在《诗刊》社副主编、评论家霍俊明看来,诗歌创作在文学标准、诗歌标准之外,于此期间所关涉的是写作者的社会责任和担当意识,“比如说,当疫情全球化传播的时候,瘟疫跟生命发生直接关联的时候,如果诗人能够‘说话’,是非常可贵的”。诗人在此时期的创作不止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往往更面对着寻求共鸣和情感慰藉的更广大读者,因此,如何拿出经得起衡量和考验的诗篇,是一份综合诗人思考力、判断力和表达力的试卷,这样的书写必定带有难度,也更善于发挥诗歌提炼时代、安慰人心的优势。“诗人用诗歌来表达时代,这本身值得尊敬。因为这个时候,诗人是在用一个生命体说话。”
 重塑|在“重塑中的世界”,以诗篇铸就人类总体意识和精神高度
文章插图
■诗歌周嘉宾合照
流行性疾病对于诗歌的考验,也恰是诗人林雪眼中这一文体发挥自身优势的时候:“从个人和集体的叛逆中找到力量,从而将人类语言提升到最高的复原力,反过来去寻求团结和希望,将社会和文化从恐惧、痛苦,不确定性中摆脱出来。”她认为在危机时期,各国需要深刻了解这一点,并强化文化保护,“因为这是唯一使我们能够渡过难关的办法”。对此,诗人阎安的态度是——哪怕世界末日到来,诗人都要保持觉醒的状态,勇于担当。疫情所带来的暂时隔离,恰恰提醒了阎安:人与人之间是分不开的。“虽然疫情让我们在物理上、地理上有一定阻隔,但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多种方式交流,此外我们还有强大的回忆,人类还是可以紧密地互联。”这种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也揭示了各地区的人类之间存在高度的相互依存性,而在阎安看来,这一事实将会越来越尖锐地体现出来,“只有在这个方向上延续思考,才会有真正清醒的认知。诗人必须要做出自己有效的回应”。
诗歌中蕴含让人超脱个体局限、成为总体的人的能力
事实上,疫情胶着的那一阶段,诗歌的确为更多人带来了普遍意义上的心灵慰藉。以一种诗意的阐述,哥伦比亚诗人李戈说,在几个月的隔离中,人们已经看到了诗句如何从行星的各个角落“大喊大叫”,“诗人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无论多少字句被掩盖,诗篇将会通过缝隙传递出去”。这种传递,在美国诗人小易的理解中是一种有效的力量:“这些诗人想用最少的语言表述最强有力的意思,也许想疗愈我们的世界,让它变得更好,也许恰恰相反。诗人的力量在于他们的动机,而诗歌便是其中的精神媒介。”俄罗斯诗人伊琳娜参与了比以往更多的线上诗歌活动,与来自世界各国的诗人无界交流。疫情使她意识到全新的时代已经开始,面对和过去完全不同的生活时,诗人也要理解并以新的时代眼光来写作:“诗人为谁写诗?我们写诗是为了帮助其他人,通过我们的感受来理解新的世界。”在国内疫情已经缓解了几个月后,诗人施施然收到了来自一位正在居家隔离的埃及学者的信件,希望她能分享自己对于疫情的感受。收到她反馈的诗作后,埃及学者深受感动,很快将这组诗歌翻译刊发。“大疫当前,再没有种族、肤色的区分,诗歌打通了我们彼此的心灵和情感,安慰着都曾遭遇重创的灵魂。”施施然说。
来自诗歌的鼓舞和安慰力量,有时也从细节中展现——此次诗歌周的嘉宾、诗人晴朗李寒开有一家小众的诗歌专业书店,在年初线下经营一片惨淡时,他发现书店的诗集销量却并未受到太大冲击。与以往购书者多是诗人、写作者的情况相比,那段时间里,许多陌生的普通读者通过网络查询,向书店订购了自己喜欢的诗集。“他们本身并非诗人,仅仅是出于对诗歌的热爱。这足以令人欣慰。”作为诗人和译者,这一时期,晴朗李寒在家中翻译了俄罗斯诗人鲍里斯·雷日伊的十几首诗,校译了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最后一节的25首诗,自己也写下了十几首诗歌。他坦言,诗歌伴他度过了那段最煎熬的时光,帮助他摆脱了身心的双重困境。“我们不必反复向人们解释诗歌‘有用’‘无用’的道理。这段时间以来那么多的人在用不同方式、通过各种平台阅读诗歌。肉身可以隔离,而人们的情感无法隔离,人们借助诗歌,找到了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