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像|古人画像是怎么来的?祖冲之像的模特,竟然是竺可桢

1955年,中国发行古代科学家的纪念邮票四枚,这四位科学家是张衡、祖冲之、一行与李时珍。他们都是逝去已久的古人,今人又何以知道他们的相貌,并据以设计出邮票来呢?有人发现了一个秘密,是以今人作为模特儿,然后加上古代的衣冠。
如果不信,请比照一下祖冲之的画像与竺可桢的照片,就可以发现二者宛如一人(这个发现是德国汉学家阿梅龙告诉我的),除去头巾与胡子,再戴上眼镜,祖冲之就是竺可桢。竺可桢是我国气象学的开山,是我国地理学的一代宗师。以他的形象来仿写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一点也不辱没先人。
竺先生是浙江上虞人,还在清王朝覆灭之前,就与其他一些年轻人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官费留学生,出国学习自然与人文科学,他与胡适、赵元任就同为第二批庚款留学生。解放后,在思想改造时期的自我检讨中说,他一心想出国留学是因为自己有向上爬的思想。
我们今天不能不感谢这样一批“向上爬”的俊彦,如果没有他们,中国现代史上就要失去一批世界有名的大学者与大科学家,学贯中西这样的帽子就只好给第二三流的人物去戴了。这些最早的一批海归,是一群令人肃然起敬的爱国者,在学成归国以后,把自己所学的一切都献给了国家,而且还能在某些特定年代里忍辱负重,为国家为民族的利益做违心——也许在当时是真心——的自我批评。
作为一个教育家与科学家,竺可桢先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作为教育家,浙江大学在他手下成了全国第一流大学,间接地,也使复旦大学受惠良多。解放初院系调整时,复旦从浙大调入了从苏步青到谭其骧这样著名的一大批理科与文科教授,奠定了复旦后来成为全国重点大学的基础。
八十年代有人做过统计,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当中,出身浙大与在浙大任过教的学者占了很大的比例。作为科学家,他在气象学方面起了奠基的作用,在近代地理学尤其是人地关系研究方面开创了崭新的局面。虽然解放后作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以及其他社会职务,还有各种不绝如缕的运动,耗去了其大量的时间,但他依然坚持科学研究,写出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论著。
如果不算其日记的话,他一生的著作是300万字左右,虽然丰富,但在数量上决不能算多。因为即使我们不把作家算在内的话,现在的许多年轻学者也有不少人有数百万字的著作(有的人调侃说写的书比读的书还多)。但数量多的也许是兔子,数量少的却可能是狮子。
我们看《竺可桢全集》的目录,从1966年起,他就差不多没有专门的学术论文问世了,在八年之中他的文字几乎只有信函,但在他去世的前一年,却在《考古学报》上发表了一篇惊天动地的大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这不但是气象学的一篇重要著作,也是历史地理学领域的一座里程碑。现在我们研究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无论你同意或不同意竺先生的观点,你都得以这篇大作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
 画像|古人画像是怎么来的?祖冲之像的模特,竟然是竺可桢
文章插图
历史时期的气候可以说是竺可桢一生的重要研究对象,如果大体排比一下,就有《南宋时代我国气候之揣测》(1924),《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中国历史上的旱灾》(1925),《中国历史时代之气候变迁》(1933),《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1962)等篇。
而最后成就的这一篇总结性论文却反而称之为初步研究,说明他认识到学术研究的无止境,一篇论文是不能彻底解决这么大的问题的。历史气候的研究在全世界都是重要的课题,目的就是找出气候变迁的一般规律,以应对未来灾害天气的发生。所以竺先生对这一极有价值的研究,终生锲而不舍。竺先生的研究领域很宽,物候观察是气象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他手里也发展成了一门学术性很强的物候学。
至于对科学人物的评价,对科学史的研究,对科学刊物的编辑,他也都有许多真知灼见,更重要的是他还将自己的学问与实践密切相结合,对地理环境的保护与对地理资源的开发都贡献了自己的宝贵见识,这一切在《竺可桢全集》里都可以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