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一、
前几天传出漫画家蔡志忠先生在少林寺出家的新闻,让人觉得有点说不出的。今天再看到凤凰网采访他对“出家”一事的回应,就让人觉得比较不爽了。因此撰文一吐为快。
首先要说的是,蔡先生漫画影响很大,他是很好的文化传播使者;并且如果蔡先生真是发心出家,那是个人选择、也是大好事,随喜赞叹。
不过当时的报道,有个细节,却让人一头雾水:
蔡先生既然“出家”,为何不剃光头、却仅仅剃了一小撮头发?
因为在佛教的认知中,“出家”——就意味着离开家庭、去寺院做僧侣、寻求解脱,最明显的外在标志,就是剃发、穿僧衣。
所谓剃发——如果是出家,就应该全部剃光,现僧相;如果不是出家,仅仅是皈依,就完全不用剃头发;可蔡先生的出家,仅仅剃掉一小撮头发,又是什么意思呢?
文章插图
二、
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皈依、出家的关系。
什么是皈依?
在佛教文化中,如果小明接受佛教的三观,并决定信仰佛教、做佛教徒——这就是“皈依”。皈依,也叫“归依”,就是“让漂泊的心回归佛教、依靠佛陀教导”的意思。通常会有一个皈依仪式。皈依后的小明,就被称作“居士”。
居士,依旧是在家人,表面上你结婚生子该干嘛干嘛,还是普通信众。
那“出家”是怎么一回事呢?
与“居士”相对的,就是“出家人”、“僧人”——大众通常称为“和尚”(尼姑)。
出家人,就意味着要身心投入佛教、出离世俗生活,弘法利生、寻求解脱。
出家又有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沙弥”(沙弥尼)。
第二个阶段,叫“比丘”(比丘尼)。
两者共同的,是都要受戒、剃光头、穿僧衣。不同的,是受戒深浅程度不同。
一般来说,沙弥只需要受十条戒律即可;而比丘呢,至少有250条之多。
此外,由于比丘受戒的目的,是精进研究佛法、为了解脱。那么年纪太轻、太老的,精力不足、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习,就都不能受比丘戒。因此比丘受戒的年龄有规定:必须是20~70岁之间。
假如小明等到72岁,才决定出家,那他最多只能做“老沙弥”,而不能做“老比丘”了。
最后,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比喻下:居士好像积极分子;沙弥算预备党员;而比丘,就是正式党员了。
文章插图
三、
既然“出家”的含义如上,那么蔡先生的“出家”,又是什么情况?
1、蔡先生年纪已经72岁,无法受比丘戒,最多只能做老沙弥。
2、即便是做沙弥,也是出家僧人,也必须“剃发”“染衣”,也就是说必须要显僧相、剃光头、穿僧衣。但是蔡先生依旧长发飘飘。
3、假如蔡先生只是皈依做居士,那么第一不必剃发,第二不能穿僧衣。但是在报道中,又有少林方丈释永信给他剃一小撮头发的照片,蔡先生最后又穿了僧衣。
因此,蔡先生的“出家”,怎么看都透着一股不伦不类的感觉。
当时我想,蔡先生大概是某种“皈依”,却被媒体无知,报道成了“出家”吧。
但是今天,我看到凤凰网和蔡先生聊到他“出家”的采访,真是大跌眼镜,他比我想象的还夸张!觉得这真是一场忽悠和流量的盛宴,既戏弄了大众、又折辱了信仰,让人不吐不快!
那么,蔡先生是怎么回应的呢?
文章插图
四、
原来,蔡先生是自己重新定义了一个“出家”的概念。
在他的概念中,出家不必抛开名利、不必剃发染衣,还是正常人一样生活。他所谓的“出家”,就是:
就是他死后要葬在少林寺,还会在少林寺建蔡志忠博物馆,然后不剃头、不受戒、不住庙、不住僧团,生活照常继续、世俗该干嘛干嘛,酒色财气、功名利禄一样不耽误,既要享受世俗生活、又要有出家法师的身份……这就是他所谓的“出家”!
- 鲁智深唯一一次武松最后一次支持宋江:欠你的“救命”人情还完了
- 鲁迅后人情况如何?儿子成为大官,孙子辈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明星
- 仇视张无忌,轻视张三丰,灭绝师太为何如此不近人情?
- 为何说读懂了“林冲火并王伦”,你就懂得了世间的人情冷暖!
- 老祖宗忠告:“久住令人贱,频来亲也疏”,十个字道尽人情世故
- 《红楼梦》里的人生智慧:做人要懂人情世故,否则一辈子很难出头
- 鬼谷子: 老实人识人不明, 教你六验五视识人法, 看透世间人情冷暖
- 落叶几多悲,缘浅人情薄;多少凄凉意,且与秋风说
- 唐山举行追忆伟人情 践行中国梦“纪念毛主席诞辰127周年”活动
- 楚汉|霍去病有多狠?宁可将赏赐的肉放臭也不给士兵吃?战后才知多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