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柳青在其作品《创业史》中说过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上大学时一同学经常念叨这句话,当时涉世未深,我并不很明白它的真正内涵。10年后的今天,我真的明白了“紧要处”的意义。举个生活中的小例子,如果你在2016年之前在杭州买房,那你现在应该过着轻松惬意的日子,房贷压力较小;如果你在2018年买,那就惨兮兮了,房价普遍翻倍,若非家底雄厚,必定背负沉重的房贷!当然,我的本意并非讨论买房这类庸常小事,我想说说“紧要处”是如何决定人生的深度和厚度的。
文章插图
人生的岔路口如何选择?大家都知道,晚清名臣曾国藩是在平定太平天国的战争中奠定自己的地位的。可是,你知道吗?在这场长达14年的战争中,他只打了4场胜仗。1854年10月,湘军克复武昌;1858年5月,湘军克复九江;1861年9月,湘军克复安庆;1864年7月,湘军占领南京。这就是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创造的4场大胜利。14年的战争,打败仗无数,打胜仗只有4场,就登上了名臣宝座,曾大人是怎么做到的?只能说,他抓到了“紧要处”。太平天国主要沿长江流域活动,而武昌、九江、安庆、南京都是长江上的战略重镇,南京还是天平天国的“心脏”。这4座城市每占领一座,即大大压缩太平军的活动空间,尤其能断绝其粮饷来源。当湘军依次占领武昌、九江、安庆的时候,太平天国已被卡了脖子,窒息而死只是时间问题。抓住主要矛盾,这是曾国藩高明之处的体现。
文章插图
曾国藩。为了在这几个战略城市打胜仗,曾国藩可谓不惜一切代价。他的战术是“结硬寨,打呆仗”,这种办法的特点是“笨”,用兵多、耗时长、见效慢,但最终结果对湘军是有利的,因为太平军不擅长打阵地战、消耗战。1861年,曾国藩被太平军将领李秀成围困在祁门,生死只在一瞬间。正在安庆前线的曾国荃要分兵前去就哥哥,被严词拒绝。曾国藩说,我死在祁门你都不准来,“此次安庆之得失,关乎吾家之气运,即关系天下之安危。”曾国藩看的很明白,拿下安庆,就能顺势攻下南京。这样既能让曾家飞黄腾达,也能让大清政权转危为安。所以,安庆就是扭转乾坤的关键。他在祁门写下遗书等死,也不愿弟弟前来救援。事实正如曾国藩所料,用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的话说就是:“安庆一失,沿途至天京之城相继陷落,不可复守矣。”那么,曾国藩是怎么熬过一波又一波的失败的?说来有点搞笑,他在一次次自杀中悟出了人生道理,进而安慰自己、给自己打气,挺过难关。1854年靖港之败,“曾国藩自咎调度无方,投水三次,幕客亲兵力救乃免”;1855年湖口之败,两次投水自杀被幕僚救起;被围祁门时,他也准备好了兵败自杀。从接踵而至的失败中,曾国藩悟出了“坚忍”二字。要想立不世之功,成不世之业,离开了“坚忍”二字是不可能的。正如他自己所说:“大丈夫当死中求生,祸中得福”;“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文章插图
曾国藩庆贺太平宴。“坚忍”的要诀就是不放弃,屡败屡战。每一次失败,都给人一个放弃的借口。如果轻言放弃,谈何建功立业、扬名立万?当曾国藩在长沙练湘军时,同僚都看不起他、排挤他,咸丰帝也没有给他什么实际支持,这时候他要说不干了,并不丢人,甚至还能有人为他叫好。不过,他不仅没有善罢甘休,而是“打脱牙齿和血吞”,移军岳州,继续训练。1850年代,受咸丰帝之命在全国办“团练”的大臣有50多个,但最终只有曾国藩脱颖而出,也就显出了他品格上的与众不同之处。即便朝廷怀疑曾国藩尾大不掉之际,他也没有撂挑子走人。从一定意义上讲,坚忍也就是倔强吧。曾国藩不是天才、不是聪明人,但他抓到了“紧要处”、做到了“坚忍”,最后他成了晚清名臣。前者是“做正确的事”,后者是“正确地做事”。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浪得虚名。参考资料:《曾国藩家书》,张宏杰《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裴士锋《天国之秋》
- 一生仅演一部作品就退出演艺圈,现却身价过亿,捐上百所希望小学
- 为了成就一部大书,他愿意奉献一生,看看司马光是怎样炼成的
- 李煜病中写下一诗,道尽一生悲凉,仅开篇两句,便催人泪下
- 架子床是最科学的床,其体现了古代文化与古人的智慧
- 曾国藩的三十六字诀:字字千金
- 宋仁宗一生究竟有多牛,竟让乾隆如此崇拜?
- 民国四大美女的最后结局:林徽因一生受尽宠爱,最美的她却凄苦一生
- 曾国藩:一个有所成就的人生,先从治家开始
- 《曾国藩家书》:对人要宽严相济,办大事要有人才备份
- 乾隆皇帝一生写了四万首诗,但仅一首入选小学课本,学生却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