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国产青春剧,被偷走的20年|鲜观( 二 )


文章插图
进入第三个十年,国产青春剧发生了巨变。数量上飞速增长,内容题材不仅变化多端,而且呈现出「极端」发展态势。与前两个十年相比,这个十年青春剧在产量上大踏步,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以来,国产青春剧数量比过去二十年总和的两倍还多,口碑上经历了高开高走和急速下滑之后,这个十年总体上国产青春剧口碑在稳步攀升。
 青春|国产青春剧,被偷走的20年|鲜观
文章插图
从内容题材层面来看,2014年是一个重要节点,搜狐打造的《匆匆那年》,单集投资100万,4K技术加持,凭借早恋、怀孕、堕胎、背叛等残酷青春在公众视域的「新鲜感」极度吸睛,此后一大波「残酷青春」剧出现在公众视野。可能是这波青春剧「丧」到了极致,2016年开始,青春剧开始转向纯爱路线。《微微一笑很倾城》《最好的我们》《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你好旧时光》等暖心纯爱撒糖青春剧成为市场主流,2019年《亲爱的,热爱的》更是成为暑期爆款高糖青春剧。青春剧市场从极端丧到极度甜,在整个青春「磕糖」的大环境里,《七月与安生》《青春斗》《悲伤逆流成河》都显得有点格格不入。
 青春|国产青春剧,被偷走的20年|鲜观
文章插图
与此同时这个阶段,影视行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在全行业深度调整期,青春剧在风格类型上也在不断拓宽。二次元属性渐现,社会、怀旧、治愈、家庭等元素都在和青春发生化学反应。
 青春|国产青春剧,被偷走的20年|鲜观
文章插图
青春剧,在影视市场,从来不是什么大投入的重量级巨制,与古装剧相比,少了历史的厚重感;与近代剧相比,没有风起云涌的革命感;与专业职场剧相比,少了一份成熟的社会感。可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青春剧就是校园里的故事,最多延伸到初入社会的职场菜鸟阶段,承载的更多是怀念。但通过对青春剧的纵向梳理研究,我们发现青春剧的发展与大时代的变革息息相关。1、青年文化发展,市场空白催生国产青春剧的发展,首先与国内青年文化兴起密切相关。20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首先使用青年文化这一概念来解释美国青年的意识和行为,60年代,“青年文化”作为学术名词频繁出现,国际上“青年文化”研究热潮也开始影响我国。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了学科意义上的青年研究,“青年文化”成为了一种社会潮流。而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的电视文化市场刚刚复苏,电视荧屏上古典名著、古装武侠、革命战争、婚姻家庭等题材的剧集作品较多,关注时下热点,反应青年潮流的作品极度缺失,青春校园题材电视剧更是一片空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十六岁的花季》应时而生,打开了国产青春剧的大门。此后国产青春剧一发不可收拾,各种垂类题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呈现。
 青春|国产青春剧,被偷走的20年|鲜观
文章插图
《十六岁的花季》剧照2、网络平台崛起,青春文学积淀,高性价比获资本青睐从国产青春剧播出平台来看,很明显分成了传统台播和互联网平台播映两个大的阶段。国产剧的发展,整体上是「自上而下」推动发展的。早期的青春剧起步也是主流电视媒体引领的。在2005年之前,我国青春剧的制作单位是各级电视台,播出平台也是各级电视台,这个阶段,电视台直接面向各个年龄段的受众,内容的「合家欢」调性较强,无论是画面尺度还是思想内容都要适合大众。2005年左右网络视频平台诞生,网络剧开始出现。随着视频平台的不断发展,自主内容成为其长远发展的关键。网络自制剧开始频繁出现在年轻网友的视线里,高性价比的青春剧就是资本入局剧集内容市场的有效手段之一。首先,从受众层构成来看,互联网平台用户以年轻人为主,青春剧在大类上就具有先天流量优势。这个时候网络视频平台为了吸引受众眼球,在内容上力求与主流电视媒体有差异。反映在青春剧上,最典型的就是残酷青春类剧集作品的扎堆上线。看惯了「合家欢」调性的青春剧,残酷青春自然成为资本吸睛的方式,好奇心颇重的青年互联网用户正是资本瞄准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