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河|三江源的希望( 三 )


其三,人类偿还的方式,就是把大自然重新交给大自然。像三江源这样特殊而又敏感、脆弱的生态区域,不搞大发展,不搞大开发才是根本,才是出路,才是真正将它交还给大自然。诚然,作者在《中华水塔》中提到,人类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生态的干预和破坏,但也不能任其发展,良性介入有助于自然恢复生机。保护环境生态,是为了人类自身更好地发展。
微评论
生态环保经历了从民间自发,到社会共识,再到国家意志体现的转变过程,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公园就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之所以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因为三江源的生态环境过于脆弱,一旦破坏就难以修复,作为全球气候敏感区,其更是具有世界意义。“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陈启文老师能够自觉担负起对高原生态保护的责任,跨越地域、海拔落差以及文化上的障碍,扎实客观地书写有人有故事的高原,着实令人钦佩。
——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班果
我觉得《中华水塔》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文学作品,在这本书中,陈启文的行文方式、叙述方式,从头至尾都是非常均匀、非常沉着的。陈启文在《中华水塔》中呈现了他大量的知识储备,天文、地理、气象、政治、历史、文化、传说、典故尽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是一本三江源的百科全书,一首三江源的交响乐。我们阅读这本书会有一种享受、一种审美的愉悦,同时也会有很多的思索。
——原《中国作家》杂志主编王山
陈启文是一个具有大情怀、大担当、大视野、大思维、大手笔的作家,他笔下的《中华水塔》内容非常丰厚,这本书是一个多维度的立体的组织,里面既有地理,也有人文;既有现实,也有历史。在我的阅读范围里,这本书是我们中国文学以如此规模来叙写三江源,来追寻探索中华水塔这一题材的好作品。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丁晓原
陈启文是当下比较多地关注自然,关注人类和自然关系,关注人类命运的报告文学作家。他卓越的创作成绩使其成为当代中国报告文学界最具行动力、思考力和表现力的作家。《中华水塔》的创作体现出陈启文鲜明的求真意识、责任担当和坚韧品质。陈启文在三江源的行走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他挑战生命极限,甚至以生命为代价行走。我想用三个“力”来概括我对《中华水塔》的印象:一是坚韧和求真的行动力,二是秉持深广忧思的思考力,三是朴素和绚烂相融的表现力。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评论家王晖
作为一个青海人,我感谢陈启文为青藏高原写出这么好的代言作品。同样作为一个作家,我祝贺作家陈启文先生写出了生态文学的作品。我希望这本书能因为它的代言性而走向世界。希望这本书能在构筑人性的美好,建筑我们的精神高度上面有所作用。
——作家杨志军
我们中国有一脉相承、饮水思源的文化,水将国人的情感联系在一起。《中华水塔》这部作品,恰恰是用水来进行表述。《中华水塔》以报告文学的形式来介绍三江源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这本书对三江源不是一个简单的描述,它更为深入地讲述了这里的人。作为中华水塔,它不是一个单纯的自然景观,不是单纯的水,它其实是自然和人的一个结合。作家陈启文将中华水塔作为题材,用报告文学的形式来讲述三江源,具有非常独到的眼光。
——环保人士杨欣
有关三江源题材的著作已有很多,但是《中华水塔》让我感觉这本书对于三江源的描述非常全面,站位非常高,内容也令人非常震撼。所以这本书让我有如沐春风的新鲜感觉。这本书用俯视的眼光、仰视的态度、细腻的笔法、行走的方式跪拜山河,回归自然,让人们认识到三江源对青海对中国乃至对世界的意义。尤其书中对于生物链最低端生物的细节描写、客观叙述,提醒着人们要敬畏自然,要平等地对待一切生命,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