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河|三江源的希望

编者的话
《中华水塔》是我国报告文学作家陈启文以自己在青藏高原的亲见亲闻为书写内容的长篇报告文学,已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作为2020年报告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收获,《中华水塔》将目光聚焦于中华民族母亲河的发源地,思考并讲述着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动人故事,客观、真实地记录、呈现了这里的生态面貌与生态价值。该书出版之后,引发了读者的广泛关注。为此,本报“江河源·读书”特辟专版,刊发省内外作家、学者的书评与微心得,以便使大家更好地了解和亲近《中华水塔》。
 母亲河|三江源的希望
文章插图
《中华水塔》书影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和战略,推动着中国生态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催生了一大批优秀文学作品问世,产生了越来越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作家陈启文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华水塔》就是其中一部。这一次,他进入地处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的那片宽广辽阔而神秘奇异的山地原野,将目光聚焦于我们中华民族母亲河发源地的生态问题,一边艰难地行走,一边进行认真的调研考察,以一个作家独有的目光与思考,讲述着保护生态环境的生动故事,揭示了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的现状,传递了深厚的情感能量和思想力量。
三江源被称为“中华水塔”,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这三条江河被称为孕育中华民族生命的母亲河,是我们这个民族生存斗争和发展命运的血脉。保护三江源就是保护母亲河,就是守望我们民族的好日子、好时光。这个道理认识起来并不难,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因为曾经违背、无视这个道理而不断付出过沉重的代价。《中华水塔》在引言部分就摆出了翔实的案头资料,文中对人类良知的失却和责任担当的无力,表示了深深的痛心和理性的谴责,并确立了作品的问题导向意识。
三江源的地理环境、生活形态、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在作家的眼前展开:在日月山唐蕃古道上,他跨越时空,寻到了十几个世纪以前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足迹,还原了青海湖最短也是最重要的支流尉迟川“骑马过河踩死鱼”的原始生态模样,与今天的青海湖的生态现状进行鲜明的对比;在黄河源头巴颜喀拉山的生态敏感区星宿海,作家得知仅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里,星宿海一半以上的海子就在天地间蒸发了,变成了荒滩和沙窝子,有些地方的河流还出现断流现象,紧接而来的便是没完没了的沙尘暴;而被称为“天神后花园”的雪山脚下,到处是旅游者留下的垃圾,环保志愿者们不得不请求过路的司机帮忙,顺路将垃圾带出保护区;在楚玛尔,作家看到由于狼、熊、狐、鹰、雪豹等高原动物大量被捕杀,高原鼠兔没有了天敌,故而无节制地繁殖,导致草原上到处是鼠兔的洞,并在地下连成片,造成草场的严重退化;进入可可西里,作家的情感似乎变得悲壮起来了。这里是藏羚羊的天堂,千万年来安宁而平静。然而有一天,为商业利益所驱使的犯罪分子突然闯了进来,对藏羚羊进行了血腥屠杀,使这一物种几近灭绝。在这危急时刻,有一个人挺身而出,那就是英雄索南达杰,是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世人对可可西里的关注。国家及时出台了相关政策,现在藏羚羊种群得到了保护,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坦率地说,任何一个作家,当他思考生态环保题材的时候,都是忧心忡忡,甚至有些悲观的。《中华水塔》也不例外,作者对三江源深情而忧伤的基调一直贯穿作品始终。事实上,这种基调并非全是愤怒谴责的悲观情绪,而又带着直面现实的勇气,带着敢于思考探索的态度,更是带着乐观向上的精神。从而去寻找在这样一个地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危机中寻找转机,从人类曾经的严重过失中看到人类正在努力进步。也许,这种思想探索通过一部作品还无法完成,但却能够使作品原本忧伤的基调,透出动人的诗意,从而使主题思想具有诗或散文一样的张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描写的那些生活在三江源地区经受着生态危机折磨,勇敢自觉地站出来保护生态环境,守望母亲河源头的人民群众和有识之士,就成为作品表现的最大亮点。他们是三江源的守护者,也是三江源生态保护的建设者。有了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的思想立意就超越了一般性的环保题材的作品,从而有了思想的广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