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苏轼感叹的清官,仅仅是个县令,却让皇帝宰相也敬佩不已


 清官|苏轼感叹的清官,仅仅是个县令,却让皇帝宰相也敬佩不已
文章插图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顶尖级的文人,琴棋书画无一不精,这样的才子,当然是充满着自信和自负的。我们从他的诗词中就可以窥见一二,他自比的类型,往往是周瑜之类的大人物。然而,他却在一首诗中,提及对一个非著名官员的仰慕之情。这首诗叫做《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其中一句是:恨君不识颜平原,恨我不识元鲁山。
 清官|苏轼感叹的清官,仅仅是个县令,却让皇帝宰相也敬佩不已
文章插图
颜平原就是颜真卿,是唐朝名臣、大书法家,分量足够。但元鲁山是谁,相信很多朋友会感到陌生。其实,他的本名叫做元德秀,字紫芝,因为当过鲁山县令,所以才被后人称为元鲁山。这位唐朝的官员,最后也就官至县令。如果只按官职来算,放在历史长河之中简直微不足道,为什么苏轼会感叹自己没有机会认识他呢?元德秀的出身就不简单,他是北魏皇族的后裔,世代官宦辈出。到了唐朝时,这个家族虽然已经衰落,但贵族气息犹在,依然是书香门第,培养了元德秀渊博的学识和高贵的人品。当时的科举制度已开,他被当地推荐前去京城赶考,为了不让母亲一个人在家,元德秀背着母亲进了京城。
 清官|苏轼感叹的清官,仅仅是个县令,却让皇帝宰相也敬佩不已
文章插图
开元二十一年,偌大的唐朝帝国从万千学子中挑选精英。当时的饱学之士那么多,录用的进士不过二十五人,元德秀却以以“才行第一”一举得中。这充分说明,元德秀的才华和品行是出类拔萃的。但毕竟这只是考试,真正的考验要在今后的官场中表现出来。没有想到,他刚刚考中进士,母亲就去世了。元德秀立即绝食五天,表达对母亲的哀悼,随后又在母亲的坟墓前结庐相伴。他效仿前人,至善至孝,直到三年之后才出来为官。最初是县尉,后来担任鲁山县令,并开始了平凡而大放异彩的为官生涯。鲁山在当时是一个极为贫苦的地方,而且盗贼横行,前任县令是辞官而逃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元德秀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刚一到任,他就体察民情,安抚百姓,兴修水利,剿除匪盗,让百姓生活逐渐安定下来。
 清官|苏轼感叹的清官,仅仅是个县令,却让皇帝宰相也敬佩不已
文章插图
此时一个巨盗被捕,他向元德秀请求猎杀老虎来抵罪。下属官吏都劝元德秀不要冒险,因为囚犯逃走了,他就要背上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元德秀通过对巨盗的观察、拷问以及仔细思考,大胆同意了这个请求。结果,巨盗带着猛虎的尸体一同回来领罪。这件事看起来不可思议,却同时记录在新、旧《唐书》之中。元德秀的胆大,还体现在另一件事上。公元753年,唐玄宗来到洛阳,准备在五凤楼下宴会。他要求方圆三百里的县令和刺史都要组织精彩的节目,同时也放出风来会进行奖惩。唐玄宗本来就是梨园天子,当时天下太平,发出这种荒唐的命令也不足为奇。
 清官|苏轼感叹的清官,仅仅是个县令,却让皇帝宰相也敬佩不已
文章插图
为此,各地州郡府县都将其当作头等大事,不惜劳民伤财来取悦皇帝。尤其是河内太守,竟然组织了几百人的歌舞团队,穿着华美精致的衣服,还装扮成造型奇特的犀牛大象,一路上浩浩荡荡开赴洛阳。既然是皇命,元德秀不敢不从,但他仅仅带着县里的几十个乐工,徒步赶往长安。他们衣着朴素,也没有特别的编排节目,只是表演了元德秀自己谱写的《于蔿于》。别的歌曲都是歌功颂德,这首曲子却是反映民间疾苦,希望皇帝能够体恤民情。唐玄宗看完之后,也是大发感慨,连连称赞元德秀的曲子是圣贤之音。而且,他也深知河内太守的劳民之举,将其就地罢免。
 清官|苏轼感叹的清官,仅仅是个县令,却让皇帝宰相也敬佩不已
文章插图
元德秀仅仅在鲁山担任县令之后,就不在为官。他走的时候,行李只有一匹细绢。后来他去世时,遗物也不过就是枕头、鞋子、竹盆和水瓢之类。唐玄宗、唐肃宗时的宰相房琯感叹道: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我们现在可能对他很陌生,但古人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旧唐书》惜墨如金,对李白的介绍都只有319个字。但是它却为这位县令单独列传,并以424字隆重推崇。尽管他为官不大,但所作有益于百姓的点点滴滴,永远名留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