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停丧文化:人死后不埋葬是最大的不孝,古代人们对此怎么理解?


 古代|停丧文化:人死后不埋葬是最大的不孝,古代人们对此怎么理解?
文章插图
关于停丧
古代|停丧文化:人死后不埋葬是最大的不孝,古代人们对此怎么理解?】停丧,我们一般理解为在出殡前,把遗体安置在家里,等过了三天以后再埋葬。这在我们的传统的丧葬文化中已经形成。小时候我还常常问大人,为什么非要等好几天以后再埋葬,大人也没用给我说出个所以然,只是告诉我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
在我国众多的农村,一般停丧都不会超过7天,加上古代防腐技术的落后,如果长时间把尸体留在家里,会很快腐烂,尤其是在夏天,那种味道更是难闻。所以一般人死后,子孙会在6天后及时埋葬,好入土为安。
 古代|停丧文化:人死后不埋葬是最大的不孝,古代人们对此怎么理解?
文章插图
除了短暂的停丧,实际上在我国古代,还有“丧而不葬”的文化,意思就是只把人放在棺材里,却不埋葬,任其风化自然归于大自然,那么这种文化究竟为何形成呢?我们都讲究落叶归根,这样是不是对祖先的不孝呢?
丧而不葬的来源
这种“丧而不葬”的文化在北宋就已经形成。那时候的人们因为生活的拮据,很多人都反对人死后厚葬的铺张浪费,所以为了节俭,一部分人选择了“丧而不葬”。通常来说,这些人会把尸体放在专门收纳棺材的义庄或者寺庙等地,不进行土葬。
 古代|停丧文化:人死后不埋葬是最大的不孝,古代人们对此怎么理解?
文章插图
等到十年或者二十年以后,棺材里基本上只剩下骨头,再进行简单的填埋。这种“丧而不葬”的文化一直持续到了清朝。之所以出现这种文化习俗,主要是因为古代人们丧葬文化的过于复杂。
在古代,人死后的事宜非常多,古人最为讲究风水,所以在丧葬文化里,不仅埋人要看风水,土葬过程的每一步都要按照风水大师的步骤来,而且不能出一点差错,不然就会影响家族命运,所以办一场葬礼要花费巨大的财力。
 古代|停丧文化:人死后不埋葬是最大的不孝,古代人们对此怎么理解?
文章插图
司马光在《家范》中曾记载:信时日,卜葬尝远,且惜殡攒之费,另停柩其家,亦不设涂甓,至顿置百物于棺上,如几案焉。在人在世的时候,就要让风水大师给看一处坟地,下葬的时候也要让其给看一个黄道吉日,而在埋葬的时候,还要有很多衣物和钱财作为镇棺,摆放的位置都有一定说法。
因此,在古代,举办一场葬礼比婚礼还要消耗财力,与其这样,不如不葬。因此,在宋代,这种“停丧不葬”就流传了下来,后来慢慢演变成了几天,才有了“停丧不停双”“宁给人停丧,不给人成双”等诸多说法。
 古代|停丧文化:人死后不埋葬是最大的不孝,古代人们对此怎么理解?
文章插图
停丧的三不孝
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清朝李光地身居要职,却处理家中丧葬二十年,引起了多人不满。帝师朱轼曾写:停丧不葬,人子莫大之罪也。在朱轼看来,“停丧不葬”是不孝也。
 古代|停丧文化:人死后不埋葬是最大的不孝,古代人们对此怎么理解?
文章插图
不孝之一
在古代,很多人常常把棺材直接扔在野外,其实这样做是非常不尊重先人的,而且放在野外,非常容易被野兽攻击或者发生火灾,从孝道文化中来说,这样就是不孝,
不孝之二
在宋朝,最长的停丧有二十年,二十年后,这些后辈会把先人的骨头再次捡起来,这就是不孝,在古人看来,丧葬文化的流程就是要安葬灵魂,这样反复处理先人的遗体,就是不孝。
 古代|停丧文化:人死后不埋葬是最大的不孝,古代人们对此怎么理解?
文章插图
不孝之三
古代人们最为讲究“葬者藏也”和“入土为安”的思想,如果“停丧不葬”,这极其不符合我们传统的丧葬文化,是对先人的大不敬。
停丧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