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因为科举成就宋朝六大家聚首京师( 二 )


而且寒门能够大量进士及第,也与宋朝优待士大夫的政策有关。只要当了中高级官员,儿子不用再寒窗苦读,就能恩荫得官的,也就给寒门子弟留下了上升空间。
这一次的科举还有一个变化,就是进士及第的南方人要远超北方人(按照传统的秦岭淮河为分界线)。比如唐宋八大家中韩愈算是北方人,柳宗元也是。而宋六家,欧阳修、曾巩、王安石都是江西人,三苏则是四川人。可见,经济文化优势南移在宋朝已经很明显了。
没有欧阳修的乌龙
苏轼本该是状元?
苏辙为哥哥苏轼写的墓志铭中有这么一段: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疑曾子固所为,子固,文忠门下士也,乃置公第二。
就是苏轼在科举考试时写了《省试刑赏忠厚之至论》,欧阳修大为惊叹,就想把这篇文章录为第一。可是,因为卷子是糊名的,欧阳修觉得这文章像是自己的弟子曾巩写的,为了避嫌,苏轼就成了第二名。
都知道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称为榜眼,所以很多文章都说苏轼因为欧阳修的误判错失了状元而为他叫屈。
其实,欧阳修这一关是礼部会试(省试),只有第一第二之说,皇帝亲自出题的殿试才有状元、榜眼的说法。通过殿试的才叫进士。
殿试结果,苏轼只是“嘉祐二年中进士乙科。”所以年仅二十岁的苏轼没成为状元,欧阳修不背这个锅。
殿试时,宋仁宗出的是《民监赋》、《弯刀诗》、《重异命论》三道题。
嘉佑二年的前三甲分别是章衡、窦卞、罗恺三人。
《宋会要辑稿·选举》记录:“以新及第进士第一人章衡为将作监丞,第二人窦卞、第三人罗恺并为大理评事、通判诸州,第四人郑雍、第五人朱初平并为两使幕职官,第六人以下……”
第六人以下的进士名字没有记载其中。当然,苏轼的文名也无须记载于此锦上添花。
建西湖苏堤是状元郎的提议
生于群星璀璨的盛世,是幸运也可能是无奈。
章衡这次科举是和叔叔章惇一起参加的,结果章惇不甘居于侄儿之下,竟然当了“复读生”。
那年,章衡32岁。
欧阳修|因为科举成就宋朝六大家聚首京师】苏轼评价他说,“子平之才,百年无人望其项背。”不过章衡一直没能名扬天下,苏轼又说是因为“意者任重道远,必老而後大成欤。”
苏轼说的才,不是文才,应该是经世济民的才干。
西湖有苏堤,早在南宋苏堤春晓就是十景之一。而名为“苏”,就是提醒后人,这堤是苏轼带人修建的水利工程。
1090年,苏轼任杭州知州,比他大十二岁的章衡在边上的秀州(嘉兴加上海一部)当知州。
当时的西湖淤泥遍地都快干涸了,正是章衡提议让苏轼修筑堤坝,这才有了苏堤。
而这还不算完,苏轼算是赖上老哥哥了,他写信求助,说,我听从你的建议修了堤坝,现在已经出具规模了,你应该不吝惜继续帮助我吧。你那边不是罚没了很多船吗,都给我,多多益善。而且我这边还缺乏训练有素的士卒,你也帮帮忙吧。
章衡虽在后世名声不响,但也是一位能臣,不仅能治理地方,而且还编撰史书,宋神宗成这书“可冠冕诸史”。
宋朝前期的殿试前三名升官都很快,有的不过十年就跻身宰相。到了章衡这时,环境变了。即便是状元,也得和别人一样熬资历,没了先前的光环加成。而他又赶上了这个名人辈出的时代,自然不能脱颖而出了。
这场科举给王安石
送来了变法干将
就在此次科举的第二年,出任常州的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请求全面改革。
嘉佑二年进士群中,后来任宰执的有九人,分别是王韶、郑雍、梁焘、吕惠卿、苏辙、林希、曾布、张璪、章惇。
曾布是曾巩的弟弟。
章惇确实是学霸,两年后卷土重来,成了甲科进士。
吕惠卿,苏轼的一生之敌,几次想弄死他。
王韶,儒生挂帅,成就熙河大捷,可以说是北宋一朝最大的一次对外军事作战的胜利。
此外还有同一年进士及第的邓绾、林希等都是王安石变法的支持者乃至核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