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晚清:收回威海卫的尝试( 二 )


也有英国人主张归还威海卫。例如,一名驻华武官认为,派兵驻守威海卫,花费浩繁,英国的利益在长江流域,在这里驻军意义不大。如果俄国唆使中国根据条约收回威海卫,英国如何拒绝?还不如自己主动放弃,给中国留下恪守信用的声誉。
经过多方权衡,英国外交部形成关于威海问题的备忘录。备忘录提出,是否从威海卫撤军,取决于三个因素:盟友日本的意愿、受中国人所尊重的撤退方式、撤退行动对英国远东地位的影响。外交部得到的消息是,日本不希望英国离开;如果英国撤退,中国人只会认为是在履行原条约,而不是友好让利,且撤退本身会看成是丢了“面子”,“面子”是中国人最看重的东西。
 俄国|晚清:收回威海卫的尝试
文章插图
▲英据时期的威海卫港口
中国外交官的努力
1905年,中国驻法公使刘式训就任之时,法国方面告诉他,英国交还威海卫之后,法国愿意归还广州湾租借地。刘式训认为,威海卫本来就是为防俄而借,现在这个目的已经不复存在,加上当时英国停止了威海卫工程,而大力经营新加坡,他判断,英方可能不想长期占据威海卫,中国应争取收回。
驻英公使汪大燮也在四处搜集有关威海卫的情报。汪大燮认为,英国可能担心中国收回威海卫之后无法自守而导致再次被人拿走,如果能向英方表达中国会在那里办海军、设军港的意愿,就能打消对方的疑虑。
1906年10月,汪大燮正式向英国外交大臣格鲁提出交涉:中国政府迫切希望知道英国是否会归还威海卫。格鲁回复说,这要看旅顺能否回到中国手中并停止租借给其他国家,如果旅顺仅是转手日本,威海卫租约仍将有效。
为了慎重起见,英国外交部迅速征询海军部、殖民部与战争部的看法。殖民部、战争部都不主张归还威海卫,他们表示,如果中国要发展海军,也可以利用威海卫的水域和设备。而归还威海卫,只会助长中国人的民族情绪,让他们否定条约义务。
根据内阁的决定,英国外交部答复汪大燮:为了履行英日同盟的义务,英国要继续使用威海卫;同时又不无转圜地说,英国不反对中国利用威海卫训练海军。对于这些外交辞令,汪大燮的解读是,对方没有拒绝归还,只是说时机未到,中国不能就此放弃,而应该整顿发展海军,徐图收回,他说:“此事非不可办,但不能急图耳”。
 俄国|晚清:收回威海卫的尝试
文章插图
▲中国(清)驻英公使汪大燮
既然威海卫归还与中国海军建设联系了起来,汪大燮进一步询问英国方面,当中国真正拥有一支海军力量的时候,是否能收回威海卫?对方模糊地说,那需要中国有一支强大的海军能完全保卫她自己,并且远东能获得一个正常秩序。这样一来,收回威海卫的门槛被抬得极高,英方可以任意解释他们提出的几个前提。但汪大燮仍不灰心,反复询问英国外交部具体的时间表。最后,对方只能抛出了实话:所谓强大海军力量很难定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到时候具体的国际环境,所以他们也没有准确的交还时间表。至此,英国彻底摊牌,那些希望中国自立再归还威海卫的答复纯属外交辞令,他们根本没考虑归还的事。
英国强租威海卫,是对自己创议的“门户开放”的否定,这一举动既无蓄谋,也无长远规划,不过是对其劲敌俄国举动的被动反应,是一种姿态的表达。英国最终决定续租威海卫,一是出于履行英日同盟的需要,二是担心归还威海卫会丢掉英国的“面子”,有损英国的在华利益。
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外交官表现出较强的国权意识,着手利用条约收回租借地,只是他们的情报工作从覆盖面、可靠性上而言,还远远不够。归还威海卫的交涉,与当时的国际环境、中国薄弱的军力都有关系,并不能完全归因于外交的无能。
英国既然拒绝归还,威海卫租期仍按旅顺租约中的25年来执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国政府多次提出归还租借地的要求,中英双方经过磋商,达成了交收威海卫的专约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