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晚清:收回威海卫的尝试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有一句名言:“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日暮乾清门》所涉及的,就是“其表在政”的部分,包括近代的制度、人物与史事,它们是世运盛衰的直接表征。书中收录的20篇文字,内容跨度百余年,从嘉道年间到1919年底,尝试从制度的视角,重新解释影响历史走向的诸多政治事件,揭示史事、人物背后一些幽微的线索,希望给读者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俄国|晚清:收回威海卫的尝试
文章插图
《日暮乾清门》
李文杰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英国的奇葩理由
租借地的收回,与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国际地位的上升有关。但收回国权的努力,在此前20年国势还在谷底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本文要讲述的,就是发生在1906年中国外交官试图利用条约收回威海卫的往事。
威海卫的租借,是一个偶然。1897年底,德国借口传教士在山东被害一事,出兵占领觊觎已久的胶州湾,在此之前,他们一直希望在东方获得一个基地,补给舰船。占领胶州湾之后,不肯撒手,强迫清政府签订了条约,“租借”胶澳地区99年,在那里进行直接统治。这一举措诱导德国的竞争对手积极强占中国领土。俄国用同样的手段,强行租借旅顺大连25年。
多年以来,英国在华占据着政治、经济各领域的优势地位,原本希望用“门户开放”抵制列强的无序竞争,这样可保全自己的商业优势,结果和者甚寡。当它的劲敌俄国强租旅大之后,英国试图获得相应的补偿,以抵消俄国的力量。在地理上,威海卫与旅大隔渤海相望,于是,他们向总理衙门提出了租借威海卫的要求。英国人在外交函件中解释了租借的本意,说此举是出于被迫,是在劝告俄国勿占旅大失败之后不得已的举措,他们辩解说,希望中国土地“不徒存自主之名,而且能永有其实”。
正因为如此,条约对租期的规定非常特别,规定威海卫租期“应按照俄国驻守旅顺之期相同”。英国通过绑定租期的做法来宣示此举完全针对俄国,只要俄国不再占有旅大,英国就不再占据威海卫。
然而,果真如此吗?
1900年,华北地区兴起义和团运动,列强出兵干涉。俄国一方面派兵加入联军,参与集体入侵京津的行动;另一方面,它单独出动数倍于八国联军的兵力,说是要“保护中东铁路”,迅速占领了东北全境。《辛丑条约》签订之后,经过艰辛的谈判,中俄签署《交收东三省条约》,规定了俄军的撤退细则,俄国却并未遵守。逐渐崛起的日本早已觊觎东北地区,将沙俄的存在看作自身利益扩张的巨大障碍。1902年初,日本与英国缔结“英日协定”,通过结盟来共抗俄国。
1904年2月,日俄两国在东北问题上决裂,爆发战争。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日本以惨痛的代价,赢得战争的胜利,并占领了旅大。由于中英条约将威海卫租期与俄租旅大捆绑在一起,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英国租借威海卫的依据发生了动摇。
其实,就商业价值而言,英国人并不看好威海。这里与山东腹地的关联远不如青岛,即便修建铁路,也无法与德国线路竞争。德占胶州湾、俄占旅大,都有长期的野心;而英占威海卫,只是临时被动的应对,这也导致英国政府根本不重视此地。
日俄战争爆发之后,英国外交官很快就意识到威海卫租期的问题,它的盟友日本也是这样。战争结束后,英国驻华公使萨道义向政府建议,不要急着交涉威海卫的事情,如果修改租期,要直接改成租借99年这样明确的字眼;而如果英国要延长期限,法律上必须依赖日本从旅顺获得相同的租期。
为了将日俄战争的所得合法化,日本外相小村寿太郎前往北京,与清朝确认日俄《朴茨茅斯和约》的相关内容,接手俄国在旅顺的利益。日方希望,英国在租期问题上保持同步合作。
1905年10月,代表在华英商利益的中国协会致函英国外交部,主张继续占据威海卫,他们的理由是:首先,威海卫能为帝国海军提供健康的度假场所;其次,德国人占据着胶州湾,并且在长江流域积极活动,与英国形成对立,占据威海卫有利于制衡德国;第三,英国势力停留在这里,符合盟友日本的利益;第四,撤出威海卫象征着示弱,会减少英国在华的影响力,削弱商人的信心和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