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12月16日,贝多芬250周年诞辰当天,钢琴家薛颖佳将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与贝多芬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在音乐会前夕,采访人员与这位低调内敛的钢琴家聊了聊他心中的贝多芬。
文章插图
5岁开始弹琴的薛颖佳,是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一直读到上海音乐学院的“科班生”。
临近毕业时,他只身前往欧洲,前3年在比利时求学,后考取了有着“钢琴家圣殿”之称的意大利易莫拉国际钢琴学院。这所学院每年只在世界各地的报名者中招收3个学生。在薛颖佳就读的4年中,他是那里唯一的中国学生。
2003年,他获得比利时杜莫帝耶国际比赛第二名,2004年获巴黎斯克里亚宾国际钢琴大赛第一名,2005年获比利时雅马哈国际钢琴比赛唯一大奖。
此后,薛颖佳在比利时、法国、意大利、荷兰、德国、瑞士、加拿大等国的大城市举行钢琴独奏会及室内乐音乐会,并经常受各大知名国际音乐节的邀请,举行独奏及室内乐演出。
如今,薛颖佳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厦门分校。在教学之余,他每年都会参加大量演出,足迹遍布国内各大剧院,可谓当今中国最具实力、曲目涉猎最广泛的钢琴家之一。著名钢琴家傅聪曾在他的书中称赞薛颖佳的演奏“很有说服力”。
然而,薛颖佳与观众之间总是保持着一种不刻意的距离,他的低调,甚至让朋友们为他感到“着急”。
薛颖佳却一点也不急,“我不需要明星般的光环,好的演奏,自带光环。”他一直在追求的,是一种真诚、自然的演奏状态。“我把最真实的自我都流露在我的演奏里。”
天与人的对话
上观:在这次“致时代的开创者”音乐会中,你选择了贝多芬早、中、晚期3部钢琴奏鸣曲,其中的《降B大调第二十九号钢琴奏鸣曲》(Op.106)是一首高难度的作品,在舞台上难得一见。为什么会选择这部作品?
薛颖佳:钢琴是贝多芬整个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件乐器,是他表达心声的媒介。演奏他的钢琴奏鸣曲对钢琴家来说是一种很大的考验,而作品106号无疑是一座高峰。它演奏时长在45分钟到50分钟,甚至超过了贝多芬的一些交响曲,其中的第三乐章是非常著名的慢板乐章,长达20分钟左右,这样的篇幅在那个年代几乎是没有的。
在写作品106号之前,贝多芬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消沉,此时,折磨他的肠胃病终于有了好转,他内心积累的创作的热情在这部作品中爆发了,他想把他知道的所有钢琴技巧都用在其中,他尝试在右手很高的音区和左手很低的音区之间进行一种天与人的对话。
这部作品对钢琴家的技巧、音乐表现力、耐力和意志力都是很大的考验。在一些最艰难的段落,贝多芬想要表达的信息量几乎逼近了普通人双手的极限。能够承受巨大的压力把这部作品呈现在舞台上,对钢琴家而言是很值得尝试的挑战。
上观:聆听这样的鸿篇巨制,对观众来说也是一种考验,你希望这场音乐会给观众带去怎样的体验?
薛颖佳:上海观众的素质非常高,对于这样不常演的高难度作品,我相信他们会事先做一些功课,一些专业观众说不定还会带乐谱来听。
【 薛颖佳|专访钢琴家薛颖佳:抵达那座名为贝多芬的“孤岛”】作品106号的终曲是贝多芬以赋格的形式所写,这是对巴赫的致敬,也是一段带有个人标签的赋格,他在其中运用了赋格这一体裁可能用到的所有技巧。巴赫平均律里的赋格平均时长在3分钟左右,但贝多芬的这首赋格长十二三分钟。
这首赋格的音响在当时是超前的,通俗点说就是没有那么动听,不是那么旋律化,而是一种逻辑严密的创作。不要说是普通听众,就是作为演奏家,我在看乐谱之前,听这段赋格也觉得一头雾水,而当我研究这部作品之后,发现无论是从结构技法的安排上,还是调性的转换上,贝多芬的写作都是非常精妙的。
- 专访沈昳丽:表演就像一条隐秘的小径,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 独家专访|M/M(Paris):以设计与世界对话
- 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创造主流丨专访沉浸式戏剧《迴家》监制陈皆理
- 孟子后人今何在?专访孟子第73代后裔孟庆松,诉说传奇故事
- 钢琴家傅聪因新冠去世,系傅雷之子
- 专访诗情傅聪最怕看的就是《傅雷家书》
- 钢琴家傅聪: “我的东方人的根真是深”
- 钢琴家傅聪因新冠肺炎在英国去世,“中华文化是我的一部分”
- 著名钢琴家傅聪因新冠肺炎在英国去世,享年86岁
- 心有蔷薇,天才钢琴家终是念国;细嗅猛虎,父亲母亲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