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本事|一个人有否真本事,要先看这一点,难怪高僧嘲笑苏轼,写诗如放屁

其实,许多人都有先入为主的习惯,比如得知某人很有本事后,基本上就不会,再接受此人的一些糗事或出洋相的事了。比如苏轼!一提苏轼,必先谈其诗词雄奇,是百年难遇的大才子,然后这才会说,苏轼的人生如何等等。但若笔者说,苏轼科考时做过假,后来,又被一位高僧嘲弄,写诗如放屁,您会信吗?信也好,不信也罢,其实都不会动摇苏轼的地位。甚至更会让苏轼有人缘。毕竟,对太过完美的东西,人们都习惯于敬而远之,若有些瑕疵或缺点,反而会让人亲近。
 真本事|一个人有否真本事,要先看这一点,难怪高僧嘲笑苏轼,写诗如放屁
文章插图
那是苏轼22岁时,他进京参加科考,很顺利的就进入到了礼部的复试。苏轼再次挥毫写就了文章。此文很快便引起了主考官,欧阳修的注意。因为文章中,苏轼提到了一个典故:在尧帝时期,皋陶是掌管刑杀的人,曾三次要杀掉一位犯人,尧帝竟三次拒绝,表示要宽恕。这个典故,其实就是表现尧帝的宽仁的。结果欧阳修却看着一个劲的迷糊,心道:这个典故我咋不知道?看来还是要请教这个苏轼了。
 真本事|一个人有否真本事,要先看这一点,难怪高僧嘲笑苏轼,写诗如放屁
文章插图
就这样,欧阳修趁苏轼考中,来拜谢时,特意说起这个典故,询问出自哪里?哪料苏轼却道:“三国时期,曹操破了邺城后,孔融曾给曹操写信,说:周武王伐纣成功后,把妲己赏赐给了周公旦。曹操不知这事,来请教孔融。于是孔融却说,此乃我想当然的。所以,尧帝三次不杀囚犯,也是我想当然的。”苏轼的解释,虽引经据典,有根有据的,但实则却没法掩盖,他虚构先贤典故的作假行为。欧阳修并没有生气,反而更加欣赏苏轼的才华。但这件事却暴露了苏轼,过于浪漫的心性,用他说的话就是,过于“想当然”了。
 真本事|一个人有否真本事,要先看这一点,难怪高僧嘲笑苏轼,写诗如放屁
文章插图
这种“想当然”,对一个人来言,是一种大制约,因为这预示着不求甚解,极易发展为骄傲自大。苏轼,也不例外!皆知苏轼的诗词,无人不服。可偏偏苏轼却在这上面,载了个大跟头。那是苏轼在瓜州任职时,跟金山寺的高僧:佛印禅师,仅有一江之隔。佛印跟苏轼是老相识,而此刻的苏轼,由于仕途不畅,一再被贬,早年时期指点江山的劲头,早已转为了一种“内修”或“内省”的状态。
 真本事|一个人有否真本事,要先看这一点,难怪高僧嘲笑苏轼,写诗如放屁
文章插图
再加上佛印的影响,故而苏轼便对佛法,产生了兴趣。这其实就是,际遇造就人生,因为若苏轼仕途顺畅,飞黄腾达,他哪来那么多时间,搭理佛法?自然也就不会写出那么多经典篇章。苏轼是聪明绝顶之人,佛法也很快就研习得非常深了。这一天,苏轼突然感觉自己开悟了,即,悟到了人生真谛。于是他挥毫写了一首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解释一下,诗中的“八风”,代表着:称、饥、誉、毁、利、哀、苦、乐,即,世俗人间的八种困扰。所以苏轼的这首诗,就是表明了,已是经超凡入圣,不再被世俗纠缠,上升到了看破一切,俯首苍生的境界。以至于认为,我苏轼都能成佛,成菩萨,端坐在紫金莲花之上。
 真本事|一个人有否真本事,要先看这一点,难怪高僧嘲笑苏轼,写诗如放屁
文章插图
写完后,苏轼就命手下人,拿着自己的这首诗歌,立刻过江去金山寺,给佛印禅师看一看——这种行为,可理解为求点赞。哪料佛印看完后,提笔在手,也跟着在上面写下了两个大字:放屁!然后叫来人回去,交给苏轼看看。可想而知苏轼有多愤怒:我就是闭着眼写诗词,也没有人敢如此不敬,你佛印太过分了。于是苏轼亲自乘船就过了江,来找佛印理论。可刚上岸,就见佛印站在岸边。苏轼怒冲冲地走过去,抖落着诗歌怒问:“你为啥这么侮辱我的诗歌?”
 真本事|一个人有否真本事,要先看这一点,难怪高僧嘲笑苏轼,写诗如放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