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处|平阴有处三归台原创 /展恩华

平阴有处三归台
原创 展恩华
 有处|平阴有处三归台原创 /展恩华
文章插图
 有处|平阴有处三归台原创 /展恩华
文章插图
平阴县东阿镇是“华夏第一名相”管仲的食邑,东阿城南有“三归台”,是管氏在东阿的遗迹之一。
然而,人们皆知三归台,却不知三归为何意?更难明三归之隐忧。欲知其详,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归者,馈也。管氏三归,即管仲曾三次接受齐桓公的赐邑。这三处采邑分别是谷邑、狐邑和“书社五百”,分别在平阴东阿、阳谷、茌平一带。这三处采邑的面积总量大致相当于诸侯卿大夫正常赐地的三倍,相当于三个“百乘之家”。
《左传》昭公十一年(前531)载申无宇之言:“齐桓公城谷而置管仲焉,至于今赖之。”谷即谷邑、谷城,今我县东阿镇。晋杜预注《左传》,谓其城中有管仲井(遗迹在少岱山)。申无宇为楚国大夫,与晏婴同时,他生在管仲百余年之后,尚称管氏谷邑之封“至于今赖之”,可见直到晏婴相齐时,东阿仍是管家的家业。
据《史记·管晏列传》:“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索隐》引《世本》,记有庄仲山、敬仲(即管仲)、武子鸣、桓子启方、成子孺、庄子卢、悼子其夷、襄子武、景子耐涉、微,凡管氏十世。管微没有谥号,大约到他这一代,田氏已经篡齐,管氏遂趋衰微。
 有处|平阴有处三归台原创 /展恩华
文章插图
除谷邑外,管仲封邑尚有狐邑和“书社五百”。狐邑今地不祥,清人洪亮吉说“狐、骀近是”,然骀地据说是在临朐县境,距谷城太远。晏子书中两次提到“狐与谷”,应在阳谷县东北,地界与谷邑相连。
“书社五百”见于《左传》:“昔晋人伐卫,齐为卫故,伐晋冠氏,丧车五百。因与卫地,自济以西,禚、媚、杏以南,书社五百。”齐国与卫国联手,攻破了晋邑冠氏(今河北定陶),结果很快又被晋军打败了,事在齐景公二十七年(前501年)。因为卫国帮助过齐军,所以齐国虽败,还是割出“书社五百”之地给卫国,以示答谢。其地约在茌平至冠县一带,位处东阿以北,与谷邑、狐邑相毗邻。
 有处|平阴有处三归台原创 /展恩华
文章插图
管仲的三处采邑非一时所赐,其中谷邑赐封最早,约在管仲任齐相13年时的(前685年);“书社五百”赐予最晚,大概在管仲晚年。古制以二十五家为社,社内土地、人口都要登记造册,所以叫书社。这样“书社五百”就有民户12500家。加之谷邑、狐邑,少说也有数万家。所以有人说管仲“富拟于公室”,并不为虚。
东阿镇“三归台”,概为管仲接受赏赐举行仪式所筑。往事越千年,仍遗归台在。当我们站在三归台上,抚今追昔,心中自会生出无限感慨。
 有处|平阴有处三归台原创 /展恩华
文章插图
(平阴东阿镇管仲亭)
管仲为齐相,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管仲自视功高,便不断地向桓公“伸手”:“臣有宠矣,然而臣卑。”于是桓公就使管仲的地位高、国(握有重权的两位姓高和国的卿)之上;管仲又说:“臣贵矣,然而臣贫”。齐桓公便“使子有三归之家(能得到多次赏赐的卿)”;管仲得到赏赐还不满足,说:“臣富矣,然而臣疏。”于是,齐桓公尊之“仲父”。
 有处|平阴有处三归台原创 /展恩华
文章插图
这样看来,管仲既是一个功劳很大的人,也是一个很贪的人。管仲之所以贪,和他的治国理念有直接的关系。他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就是国家的安定与不安定,人民的守法与不守法,与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管仲便成了齐国的“首富”和“首贪”。这种做法,给后来也带来了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