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捋捋,为什么《大秦赋》的豆瓣评分下滑到了8.1( 二 )


帮你捋捋,为什么《大秦赋》的豆瓣评分下滑到了8.1
文章图片
秦国废分封、立郡县 , 有制度优势 。 事实上 , 郡县制是春秋时楚武王最先推行的 , 顾颉刚先生曾说:“(楚县)是完全打破封建制度的秦始皇的郡县制的先声了 。 ”秦国既非郡县制的原创者 , 也未必是落实最佳者 。
正因以上三种解释都存短板 , 所以《大秦帝国》和《大秦赋》只好乞灵于无法量化的“精神”(或者是嬴异人口中的“天命”)——秦国人的“精神”强于他国 , 所以六国注定姓秦 , 别人永远比不了 。 有了这个奇特的“精神”加持 , 则被中原列国嘲笑的没文化、粗鄙等 , 反而成了秦国的优点 。
让人肉麻 , 说明还没接上地气
可问题是 , 这个“精神”在历史上真的存在过吗?
在正史中 , 秦始皇在荆轲的匕首下四处乱窜;张仪靠虚假承诺 , 骗走楚国的城市;韩非子与李斯本是同学 , 却中了后者的毒手;赵高指鹿为马 , 就能让满朝噤声……大秦一直是高度功利主义的 , 并不浪漫 。 作为“以吏为师”的政权 , 它本身就在排斥“精神” 。
可《大秦赋》的编剧们却相信这个“精神”存在 。 在第3集中 , 有这样一场戏:
东周的西君与赵国的平原君不得已 , 与嬴异人(辛柏青饰)和秦将嬴摎谈判 。 为逼秦军退兵 , 平原君特意展示虏获的赵姬(嬴异人的妻子)和嬴政(嬴异人的儿子) , 要挟不退兵 , 便立刻杀死他们 。
帮你捋捋,为什么《大秦赋》的豆瓣评分下滑到了8.1
文章图片
这种“是或不是”两难选择的桥段 , 是否老掉牙且不说 , 如果放在话剧舞台上 , 不失为“三一律”(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的标准手法 , 放在现场感强的电视剧中 , 因与实际生活差距太远 , 让人颇捏了一把汗 , 生怕辛柏青说出什么肉麻的话 。
好在辛柏青演技出众 , 将大段散文诗式的台词 , 表现得尚能接受 , 没想到编剧突显“神来之笔” , 让嬴摎率先感动 , 当场礼赞:“你们都看到了吧 , 这就是我们秦人 。 ”将场面推到让人开裂的高峰 。
与前三季相比 , 《大秦赋》用力过猛处太多 , 包括嬴异人与吕不韦几近恋情的友谊、嬴子傒的离奇转向、华阳夫人蠢出天际的阴谋、嬴政向吕不韦追问出身……均过于小品化 。 说明《大秦赋》在追求“壮美”的同时 , 未能真正接上地气 。
帮你捋捋,为什么《大秦赋》的豆瓣评分下滑到了8.1
文章图片
类似缺陷在前三季中也有 , 好在有精致的画面、宏大的战争场景、秦俑式的造型、观众不熟悉的故事等 , 掩盖了精神内核与现实合理性之间的脱榫处 。 可这些皮相的东西只能一次性成功 , 随着观众的审美疲劳 , 《大秦赋》根本处的缺陷便暴露了出来 。
所谓“秦国精神” , 是否定精神价值
不否认 , 秦国的华夏共同体意识仍有现实合理性 , 值得肯定 , 但远远不能因此便将秦国涂抹成华夏原生文明 。 一切文明的基础是人 , 而非功业 , 失去了人 , 功业不过是镜花水月 。 《大秦帝国》和《大秦赋》努力挖掘(或者说虚构)“秦国精神” , 可这个“精神”除了反人道、反文明 , 用功业来否定人 , 将人物化外 , 并无太多内涵 。 它本身就是反精神的 。
《大秦帝国》和《大秦赋》试图告诉观众 , 秦皇灭六国 , 不是为了一己贪欲 , 而是为了持久和平 。 可秦朝建立后 , “力役三十倍于古” 。 战国时成年男子积蓄3年产量后服1次正卒、1次更卒 , 共33天 。 秦朝则成年男子耕耘1年 , 就要服2年正卒 , 耕种期间还要服1个月更卒 。 何坦野先生在《秦朝徭役赋税制钩沉》中指出 , 秦朝的劳役量是商周时的35倍 。
役民如奴 , 不是秦始皇一人因性格偏差“犯了错误” , 而是有其“理论基础” 。 商鞅在《商君书》中明确提出:“民弱国强 , 民强国弱 。 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 ”把民和国放在对立面 , 这种国只承认一种民 , 即耕战之民 , 此外都被视为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