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汽车行业缺“芯”问题或持续至明年,上下游产业链齐涨价( 二 )


产能失衡致上下游涨价
近年来 , 随着汽车智能化速度加快 , 芯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汽车工业应用中 , 帮助汽车解决动力与传动、自动驾驶、车身舒适性、车载信息娱乐等功能的实现 。
公开数据显示 , 2019年全球汽车芯片市场规模约为475亿美元 , 但我国自主品牌车企芯片产业规模不到150亿元 , 约占全球的4.5% , 而我国汽车产业规模占全球市场达30%以上 。
对于这场“缺芯”危机的爆发 , 华西证券发布的最新报告分析认为 , 当前芯片产能不足引发的整车厂生产承压 , 其原因主要有三个:
首先 , 年初车企对全年市场景气度回升的估计不足 , 是导致上游芯片产能不足的直接原因 。
其次 , 全球功率半导体供应链几乎全部掌握在英飞凌、安森美、意法等国外厂商手中 , 国内企业产业链中缺失话语权 。
最后 , 上游供应端8英寸晶圆代工产能紧俏导致芯片产能受限 。 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发展使整车对主控芯片的需求快速增长 , 随着5G的应用普及 , 也产生了大量对相关芯片的需求 , 挤占了车规芯片的产能空间 。
有业内人士表示 , 8英寸晶圆自2019年下半年起即一片难求 , 由于8英寸设备几乎已无供应商生产 , 使得8英寸机台售价水涨船高 , 而8英寸晶圆售价相对偏低 , 因此普遍来说8英寸扩产并不符合成本效益 。
正是芯片的持续短缺 , 也让相关芯片企业宣布涨价 。
2020年四季度以来 , 台积电、联电等8英寸晶圆代工厂产能供不应求 , 部分厂商的代工价格调涨10%~20% , 交期由正常的两个月延长到了四个月 。 为了确保拿到足够的产能 , 不少厂商已经预订2021年的产能 。
而芯片的下游企业封测厂商在2020年10月已将导线架打线的封装价格调涨10% , 11月之后的封测新单涨价约20%、急单涨价20%~30% , 全球封测龙头日月光已宣布2021年一季度封测价格调涨5%~10% 。 11月26日 , 全球最大的车用半导体供应商之一的恩智浦也表示 , 受制于疫情影响、产品材料价格上涨等原因 , 公司将提高产品价格 。 11月30日 , 日本半导体制造商瑞萨电子也向客户发送了一封产品提价通知 。
由于上游晶圆代工厂以及封测的涨价 , 也对半导体重要零部件的MCU成本产生了影响 。 据了解 , MCU(微控制单元)广泛应用在各类电子产品 , 提供存储与运算功能 。 国内MCU市场规模的80%由国外厂商占据 , 国产比例不足10% 。 然而国外厂商比如英飞凌、ST、NXP、瑞萨和德州仪器的复工率和产能利用率恢复不及预期 , 全球MCU大缺货 , 国内五大MCU厂盛群、凌通、松翰、闳康、新唐同步涨价 , 部分品项调幅超过一成 , 交期拉至四个月 。
有业内人士坦言 , MCU价格过往“只跌不涨” , 但今年晶圆代工产能供应不足 , 加之下半年起客户开始大力回补库存 , 导致MCU面临供给短缺状况 。 有业内人士透露 , “这是MCU产业近二三十年来 , 难得一见的奇景” , 并打破过往价格“只跌不涨”的惯例 。
业内人士建议 , 其实大部分车载芯片技术需求并不是太高 , 中国复工复产的情况也较为良好 。 在目前情况下 , 比如大众 , 就可以优先考虑将芯片供应链进行区域化布局 , 增加国内供应商的市场份额 , 降低跨国供应商带来的供应风险 。 有博世集团的高管告诉采访人员 , 当前芯片行业形成这个格局 , 一切都是为了经济化 , 也确实是成本最优化的 , 不过因此也会发生一些供应链的问题 。 未来 , 芯片厂商其实也并不需要太多 , 不然也有可能造成浪费 , 还是要比较谨慎 。 当然 , 为了保证安全 , 中国在芯片领域的薄弱环节还需持续发力 。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 , 由于芯片产业链涉及领域众多 , 即便国内有能力实现技术完全自给 , 扩充足够的生产线 , 实现量产依然需要将近一年时间 , 而晶圆代工厂 , 从建立到生产动辄就需要两年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