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客|杜甫:万国皆戎马的八年,却也不过是个匆匆过客

安史之乱发生之后,本就仕途失意的杜甫,日子更难过了。为了谋生,年近50岁的杜甫带着一家老小被迫去往四川。他自公元759年冬天入蜀,至768年正月出川,在四川整整生活了8年。
在杜甫短短59年的生命中,虽然在四川只度过了八年,但这是极其重要的八年。
流传至今的杜诗,共有1400余首,而现存的杜诗中竟有近800首写于四川。其中的许多名篇,如《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赠花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咏怀古迹五首》、《秋兴八首》、《丹青引赠曹将军霸》等等,都是在流寓四川期间所写。
01
杜甫在四川的八年是“万国皆戎马”的八年。
在他入蜀前的3个月,安史之乱的战火再次扩大,洛阳再度被史思明攻占。入蜀后的每时每刻,他都盼望很快平定安史之乱,以便重返家园。
《恨别》一诗集中表现了他这种感情: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诗中的司徒指李光弼。他希望李光弼乘760年4月河阳之役的胜利,直捣敌人老巢幽燕之地。
 过客|杜甫:万国皆戎马的八年,却也不过是个匆匆过客
文章插图
战火在外,可他在四川过了一段较为安定的耕读生活。入蜀的第2年春天,杜甫在成都草堂迎来了一场春雨。看着他亲手栽种的花草久旱之后遇到甘霖,他怀着极为喜悦的心情赞叹了这场春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全诗虽不露喜字,而喜悦之情却渗透其中,写的脉脉绵绵。或许,诗人也想借着这场春雨,一扫安史之乱的阴霾。
但直至2年之后,杜甫的愿望才得以实现。公元763年,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才基本平定。杜甫得到这一消息,欣喜若狂,以为可以立即返回故乡了。他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写道: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但是,杜甫高兴得太早了,北方的战乱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过客|杜甫:万国皆戎马的八年,却也不过是个匆匆过客
文章插图
自安史之乱以来,唐朝驻守西北的精锐边兵都派往内地平叛去了,日益强大的吐蕃乘机掠夺土地,西北数十州相继为吐蕃等少数族攻占。
杜甫是一位很敏感的政治诗人,他在入川前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就闻到了另一场战乱的火药味:
“西戎外甥国,何得忤天威?”
诗中的西戎即吐蕃。唐太宗曾以文成公主、唐中宗曾以金城公主与吐蕃和亲,故吐蕃自称外甥。现在,外甥起来打舅舅了。
763年,吐蕃大举入寇,攻陷长安,代宗仓皇逃往陕州。长安遭到第二次洗劫,吐蕃掠府库,焚闾舍,一时间,“豺狼塞路人断绝,烽火照夜尸纵横”。
在这些日子里,杜甫真是心忧如焚,他在《遣忧》中写道:
“乱离知又甚,消息苦难真。受谏无今日,临危忆古人。纷纷乘白马,攘攘著黄巾。隋氏留宫室,焚烧何太频。”
安史之乱后,玄宗逃蜀,一日登高山,望秦川,曾感慨“吾用张九龄言,不至于此!”
郭子仪曾向代宗说“吐蕃、党项不可忽,宜早为之备。”但没有引起代宗重视,并把郭子仪闲置不用。后来长安收复,代宗对郭子仪说“用卿不早,故及于此。”
诗中的“受谏无今日,临危忆古人”,就是杜甫借玄宗以刺代宗。“白马”指南朝梁武帝降将侯景发动的叛乱,“黄巾”指东汉末黄巾起义,这里都指吐蕃入寇。
杜甫经常把地方军阀的割据叛乱,少数族的骚扰和农民起义混为一谈,一概斥之为盗贼,这里也是这样。最后两句是感叹长安前陷于安史,今陷于吐蕃,太频繁了!
 过客|杜甫:万国皆戎马的八年,却也不过是个匆匆过客
文章插图
与此同时,吐蕃对西蜀的骚扰也加剧了。杜甫写了《警急》、《王命》、《征夫》、《西山三首》纪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