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王长松:京杭运河文化遗产空间的功能组织与结构特征研究


 文化遗产|王长松:京杭运河文化遗产空间的功能组织与结构特征研究
文章插图
编者按:今年九月,“大匠至心”非遗传承发展杭州沙龙成功举办。历届“大匠至心”杭州沙龙议题均聚焦非遗保护热点,为非遗保护提供科学方略。今年的主题围绕“共筑·人类共同体,共促·社会可持续发展,共享·健康品质好生活”,多维度,多视角展开探讨交流。在做好防疫前提之下,本届沙龙依托互联网技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研讨交流跨越国界。来自海内外专家学者相聚在无限空间中,碰撞思想的火花,让实践验证理论,让案例佐证实践,共同推进非遗的赓续传承。基于此,将陆续推出本届沙龙的系列观点论述。
本期嘉宾:王长松
 文化遗产|王长松:京杭运河文化遗产空间的功能组织与结构特征研究
文章插图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员
这两年我的团队在调研京杭运河沿线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应用状态,这些城市在运河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中都在做什么?怎么做的?文化遗产空间的活力如何?我向大家汇报一下团队通过大数据分析的初步研究成果。
运河沿线城市在做什么
我们选取了京杭运河沿线22个城市,基本上是地级市以上的城市,我们搜集了从2002年到2019年国内关于运河的新闻报道文本,有250万余字,做了一个内容分析,看大家在干什么。从主题词看大家都在“建设文化”,是用“建设”这个词,这是一个总体的印象。然后,我们把这些关键词再聚类分析,分为几个方面:基础设施、景观设计(码头、景观、公园)、生态环境、旅游休闲等等。
运河沿线的城市做法也不一样,比如廊坊在利用运河开发房地产;扬州、嘉兴在着力搞景观建设,当然别的也做,比如扬州、杭州、苏州建设运河创意街区等。
这些城市有的在搭虚架子,有的在踏踏实实保护和传承文化,也有的打着运河的旗号琢磨其他的事情。现在主要是以项目方式落实,比如北方的城市有个“复航”的情结,好像运河“复航”后就是保护和传承运河文化了,但是黄河以北的运河的自然条件和南方差别很大,在立体化交通网络下,我们要明确“复航”的意义是什么?有没有必要?如果在某个河段作旅游复航还是可以考虑的。还有山东一直在论证运河“穿黄”的项目,并且有人提出了挖隧道或架渡槽的方案穿过黄河,这些豪壮的项目一定要谨慎。
总之,我们不希望出现“建设性”破坏世界遗产的活动。世界遗产的牌子并不是终身制,如果保护不好会列入濒危遗产,再甚者则直接踢出名录。
运河城市间的治理网络
这些城市之间有没有一个合作和竞争的状态?我们的研究结果和《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简单的空间划分是不一致的,这些城市之间的关系是不受行政区划限制的,更不受虚软的燕赵文化、齐鲁文化、淮扬文化等等限制,这些城市是存在合作与竞争关系的。
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问题,比如说杭州在治理网络中所发挥重要性比苏州、扬州要差一些,除了嘉兴和湖州之外,周边与杭州关系密切的城市并不多,所以拥有丰富资源的杭州还没有发挥出真正的实力。我们也了解到山东泰安在运河城市网络中重要性比较突出,甚至超过了聊城、济宁,这是比较诧异的分析结果,而且泰安和北京、杭州的关系密切。
所以,《纲要》中并没有考虑运河沿线城市的合作与竞争的网络关系,另外,也没有认真考虑燕赵文化、齐鲁文化、淮扬文化与运河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运河文化遗产空间的活力
运河两岸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遗产空间的活力是什么样的?团队也通过大数据方式,在网络地图上收集了运河沿线城市369万多个POI数据,POI也称热点数据,我们将它们分类成购物空间、餐饮空间、文物保护空间、交通设施空间、休闲娱乐空间等七类,截止时间到2019年底,也就是疫情之前。
第一,分析一下运河两岸历史性空间的延续性。许多城市是靠运河而生的,当下的城市发展下遗产空间是不是在利用?我们通过计算POI功能要素的重心到运河距离来判断这个问题,这个距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运河遗产空间的延续性和城市空间扩展规模,比如我们看到江南运河的沿线城市中,除了湖州之外基本上在10公里左右,就是城市功能的重心距离运河10公里,这已经相当不错了,历史上这些城市基本上在运河旁边,但是在当下的城市空间发展中已经偏离到10公里,相比之下,北运河、南运河很多城市偏离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