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之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中国书法伴随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而发展,历经3000多年,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之中国书法
文章插图
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的嬗变过程。以汉字为依托是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种类书法的主要标志,因为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而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发源于汉字的萌生。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许多文字学家认为,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际(约在公元前 17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之中国书法
文章插图
甲骨文
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之中国书法
文章插图
秦统一文字表杨晓君 摄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兼并天下,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化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之中国书法
文章插图
隶书
由篆书演化来的隶书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隶书为后来的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奠定了基础。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与雄伟的万里长城和壮观的兵马俑一样,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是华夏无穷智慧的结晶。
汉代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220年这一期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因此,两汉是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从汉字书法的发展上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它们的定型,美化无疑是汉字书法史上的又一巨大变革。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之中国书法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之中国书法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