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可是正式的考试快要来临时,朱庆余心中还是没有十足的把握,他还是担心自己的作品得不到主试管的赏识,亦或担心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他以新娘子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其实朱庆余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这种担心也是人之常情,尤其对于一位抱着极大希望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落选无疑是他不希望看到的结局。
所以,寄寓在诗中的情感就非常真切了。开篇句“洞房昨夜停红烛”,是以新娘子回忆的口吻说出来的,他回忆起昨晚洞房花烛夜的情景:
布置的浪漫温馨的洞房,有着浓重而热烈的仪式感,红红的蜡烛通夜不灭。这对新婚燕尔的新郎新娘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旖旎的夜晚,两人有说不尽的情话,这个夜晚是他们美好而又甜蜜的新婚生活的开始。
文章插图
新娘和新郎沉浸在新婚的欢愉中,早晨起来,他们还有一个有关新婚的礼仪需要参加。原来按照唐代的风俗,在第二天清早,新娘子要早早去拜见公婆,给她们道一声问候,奉茶递水。这就相当于现在的一声“早安”,亲切的问候声既可以拉近一家人的距离,也可以消融新娘子的局促。
而这首诗所描绘的重点就是这句“待晓堂前拜舅姑”,这是新娘子早晨拜见公婆前的心理状态。由于拜见问候是一件大事,所以她大清早就起了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等待天亮,好去拜见问候公婆,堂前行礼。
文章插图
这时,她心里还是有些许的紧张,自己的打扮是否得体?会不会在初见公婆的场合尴尬?能不能讨公婆的欢心呢?一连串的问号在她的脑海中回旋。
因此,下面两句便是对这种心情而产生的言行的描写。在用心梳好妆,画好眉之后,新娘子还是觉得没有把握,只好问一问身边丈夫的意见了。
这一形象像极了即将参加科举考试的朱庆余的形象,朱庆余即将面对主考官的心理状态,他同样也是觉得自己没有把握,才写信征求张籍的意见。
由于是新娘子,当然带点羞涩,而且这种想法也不好大声说出,让旁人听到,于是这低声一问,便成为极其合情合理的了。
这种对新娘子神情、心理、动作、语言的描写不可谓不精细,对人物形象刻画得不可谓不细致,饱满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文章插图
张籍收到朱庆余的诗,一读之后大为赞赏。作为回赠,张籍也写了一首诗,他对朱庆余的期许做了明确的答复。
朱庆余的赠诗写得精妙,张籍的答诗也很出彩,一赠一答可谓珠联璧合,千年来传为诗坛佳话,也成为一段值得回味的文人情谊往事和一则回味无穷的文学故事。张籍在赠答诗中是这样写的: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文章插图
朱庆余的赠诗用比体写成,而张籍的答诗风格也是如此。在这首诗中,张籍将朱庆余比作一位美丽的、歌喉动人的采菱姑娘。
当然这样的比拟是出于赏识,言下之意就是说朱庆余就像这位采菱姑娘一样,一定会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越女新妆出镜心”写的是这位姑娘的身份和容貌。她是来自越州的一位采菱姑娘,她刚刚打扮好,出现在镜湖的湖心,一遍采菱一边唱着动人的歌曲,曼妙的身影和美妙的歌声回荡在湖面上。
文章插图
越女,一个美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她可以是那个剑术高超卓绝,帮助越王勾践灭吴的传奇女子,也可以是在浣纱溪边的荡舟采莲的西施。
- 未嫁|在“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中,张籍为何要化身节妇?
- 穷瞎张太祝|韩愈学生张籍,中年不得志还又穷又瞎,50多岁仍拒绝高薪官职
- 豪横|顾况很“酸”的一首诗,面对豪横奢侈的贵公子,短短6句诉尽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