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重审中国传统,西学东渐二百年中国都没近代化,是守旧还是自尊( 二 )


 传统|重审中国传统,西学东渐二百年中国都没近代化,是守旧还是自尊
文章插图
地理学特别是舆地图的发展,也不断冲击着中国人的世界观。地图虽然不是文字,但它却始终传递着一种观念,例如地方志总是凸显出行政区域与宗教区域。中国古代传统的地图虽然不乏相当精确写实的科学记载,但大多传递着天圆地方与天朝上国的思想。当西方的世界地图传到中国后,士大夫们大为震撼。“地如此其大也,而其在天中一粟耳,吾州吾乡,又一粟中之毫末”,曾经的中国处于世界的中心,现在的中国却成了世界的一角。利玛窦在献图时,十分注意将中国的比例扩大,但万历皇帝似乎并没有对这种大逆不道的地图表现出强烈的排斥,反而十分喜爱。无可否认,这种舆地图向时人传递出了“小中华而大四夷”理念。
 传统|重审中国传统,西学东渐二百年中国都没近代化,是守旧还是自尊
文章插图
看似被视为实用技巧的西方天学、地学的传入,其实恰恰打中了中国传统知识体系的七寸,使得“天经地义”走向“天崩地裂”。基督教教义和西方哲学思想,士大夫们尚可利用“忠孝仁义”的理念进行批驳,但经过西方科学所证实了的天学和促进了海防交通发展的地学,却让士大夫非常难堪,因为他们根本无法反驳。这种情况下,士大夫们会做出什么反应呢?三、批驳与融合:士大夫对冲击的回应面对新知,士大夫中不乏肯定与接受的人。如徐光启、李之藻、张京元等人,他们与传教士来往密切,接受并传播着这种知识,包括皇帝在内,其实都对新知识充满了好奇。
 传统|重审中国传统,西学东渐二百年中国都没近代化,是守旧还是自尊
文章插图
但这种与中国传统知识体系可谓方枘圆凿的西洋知识,想要被接受,仍然需要一个缓冲期,特别是天朝上国的自信仍然存在,华夷之辨的观念仍然占据主流思想之时。所以,时人采取了两种巧妙的做法来对待新知识:第一,凭借历史记忆,将这些新知都归于中国古代所特有的知识中,这就是所谓的“西学中源”。这一理论也与传统知识相关,“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礼失求诸野”为之提供了依据。他们将各种西方知识与古代传统知识相比附,例如,地理知识已经有邹衍的“大九州”说,数学知识来源于《周髀算经》。康熙帝就曾说:“古人历法流传西土,彼土之人习而加精焉”。为西学找到中国历史的依据,不失为一种折衷妥协的做法,也能够让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心理好受一些。
 传统|重审中国传统,西学东渐二百年中国都没近代化,是守旧还是自尊
文章插图
另一种做法就是完全将新知识当作实用性知识,也就是说,将西方新知视为形而下的“器”,而坚持中国传统是形而上的“道”。这种做法可以理解,当新知识冲击到传统思想的基础,而我们又没有做好准备时,这样的逃避或许可以避免更大范围的“三观”崩坏。但问题是,当形而下的“器”不断发展壮大,以至于冲击威胁到了形而上的“道”时,国人又该如何自处呢?
 传统|重审中国传统,西学东渐二百年中国都没近代化,是守旧还是自尊
文章插图
于是反抗抵制的思想应运而生。他们拒绝西方的知识,将其视为蛮夷的胡言乱语。这其中包括许多明末著名的思想家,如王夫之便说利玛窦是“身处大地之中,目力亦与人同,乃倚一远镜之技,死算大地为九万里”,直斥其为“呆狂”。或许这才代表了当时大多数士大夫的心态,对这种“离经叛道”的指责与对“天经地义”的道的维护,本就是士大夫的任务。好在当时处于明末清初,中西冲突尚不剧烈,而西方真正改变中国,则要等到200年后的“鸦片战争”,此后天朝在面对西方科学时,就真的毫无招架之力而濒于崩溃了。【 传统|重审中国传统,西学东渐二百年中国都没近代化,是守旧还是自尊